A14:人物/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孙海平最大的愿望,就是争取为上海实现全运会跨栏八连霸——~~~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海平最大的愿望,就是争取为上海实现全运会跨栏八连霸——
心中还有梦 手上闲不住
厉苒苒
■ 孙氏训练法4.0构想已初步形成
■ 与谢文骏一起分析技术
■ 孙海平指导弟子
■ 弟子训练很卖力 本版图片 记者 张龙 摄
  本月初进行的全运会上,男子110米栏项目冠军归属几乎毫无悬念,上海选手谢文骏蝉联冠军。连续七届全运会,麾下弟子都获得冠军,孙海平在这个项目中的影响力,在国内已无人能敌。在莘庄基地里,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每天,体育馆里依然能准时响起孙海平招牌的大嗓门;跑道边,被簇拥在一群年轻小伙中央,他的背影依然带着温和、沉稳的力量。

  向记者娓娓道来与小徒弟谢文骏这些年的故事,诉说着与跨栏人才的不解之缘。心中还有梦,手边还有事,结束又一个四年的全运征程。孙海平说,自己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上海再培养人才,夺取全运的跨栏“八连霸”!

  师徒的故事

  直到今天,谢文骏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师父孙海平时的模样。那是2006年12月21日,16岁的小谢来到莘庄体育馆,开始了自己的跨栏生涯——在此之前,小谢的专项是和田径毫无关系的足球。曾在根宝基地进行守门员训练的他,曾经以为自己未来在体育上的最大成就,是在绿茵场的球门前。

  身高腿长,身材条件都非常出众,在孙海平眼里,刘翔和小谢尽管同为巨蟹座、生日只差2天;尽管两人连身高、鞋码都几乎一模一样,但谢文骏的性格和师兄刘翔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外向一个内敛,如果说刘翔是灿烂的太阳,那谢文骏更多时候就像月亮。”曾经小谢的光芒恰恰来自刘翔的投射,“小刘翔”、“栏二代”等诸多称谓带来的除了动力,更多的却是压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再次伤退,一夜之间,谢文骏被推至台前。

  “那段时间对他(谢文骏)而言,的确挺不容易的,以前也只是小尾巴一样跟着我和刘翔训练,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当于刘翔的陪练角色,一下子从配角变成主角,压力与动力并存。”让孙海平欣慰的是,2012年伦敦奥运,压力之下,小谢表现不错,半决赛第9的名次,也创造了至今为止他在世锦赛、奥运会等世界级大赛上的最好名次。“2013年在上海钻石联赛上夺冠,那是他至今为止给我创造的最大惊喜。”

  2012年之后,孙海平就一直带着谢文骏到处参赛——这种朝夕相处的师徒行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辗转各国参赛的孙海平和刘翔。说起这些比赛经历,连孙海平都笑称,自己有时候也会恍惚,甚至在训练中,想指导谢文骏的动作,脱口而出的却是:“刘翔,你应该这样……”最大的成就,也是最深刻的眷恋,就连孙海平自己都说:“刘翔在我人生中留下的烙印太深。”

  闲不住的人

  从8月的伦敦世锦赛到9月的全运会,然后又带着谢文骏赶去浙江参加全国大运会。连轴转的最忙碌赛季接近尾声,给徒弟谢文骏放了一个长假,孙海平自己却至今一天都没有休息——哪怕全队放假的周四,他都忙着去基层训练队,看看那几个看中的苗子如今有何进步。

  “闲不住啊,我的快乐就在这片运动场上,看到自己队员有一点点的进步,那成就感和快乐,远远超过去任何地方旅游。”笑着如是说。孙海平一口接一口地喝茶,手中习惯性的烟没了,脸上的气色却比以往都要好,红润、快乐,带着幸福感。

  “现在我是一天两练,上午练谢文骏他们,下午练我自己。”孙海平笑着透露年轻的秘诀。原来退休后,师父就重拾锻炼的习惯,如今每天下午,他都要绕着体育馆跑道跑上25圈(5公里)。

  去年年初,孙海平田径运动发展中心刚成立,孙海平大病初愈。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把自己吸了40多年的香烟戒了。“烟瘾最凶的时候,每天要抽掉三包。”如今,为了能在挚爱的跑道上再多奋斗几年,这个如影随形的老习惯,也被他戒了。孙海平坦言,如今只有在工作强度特别大的时候,才偶尔“放肆”,抽上几支——最近一次的抽烟,就是谢文骏全运夺冠时刻,“老习惯了,真要完全改,也难。”每天结束训练后,孙海平都会回家逗逗小外孙。“时间变得更有效率了,可以静心思考训练上的问题。生活和工作也能平衡兼顾。”这样的状态,让孙海平很是满意。健康的身体也让他知道,自己还有时间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八连霸的梦

  时近午间,运动员结束了一上午的训练,大都三三两两回家。体育馆里的灯依次熄灭,只剩下窗外的阳光静静投射在孙海平端坐的那条长凳上——恍惚间,眼前就好像是一处舞台,灯火落幕,只剩下即将谢幕前的主角,站在最后的聚光灯下,说着独白。

  “人人都问怎么还不歇歇,但我心里,其实还有个没完成的梦想。”

  光影投射在孙海平脸上,他的表情很平静,“我带的徒弟已经在全运会男子110米栏上拿了7个冠军了,我想为上海留下八连霸!”

  从陈雁浩到刘翔,再到如今的谢文骏,执教大半辈子,孙海平麾下的弟子,早已经在全国甚至亚洲范围内跨栏无敌。而孙海平却依然勤勤恳恳,想着为上海田径能多培养出几个人才。

  在他看来,三代徒弟,自己的训练观念也在这一批批的孩子成长中不断改变、提高。在他看来,和自己当运动员时代相比,带教陈雁浩时,最大的改变就是舍弃了大运动量和长时间的枯燥重复训练;而到了刘翔那时,孙海平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都有了大改变,多种手段合并为一的复合型训练方法开始运用,“就好像全进口汽车和组装车的区别,训练的精度和细节有了质的飞跃。”到了如今的小谢,孙海平更注重效益,“在调整、纠正中加强,有了更高的针对性。就好像电脑、手机的系统不断升级,训练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孙海平说,自己的训练法4.0构想已经初步形成,如今缺的,只差那一个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好苗子……   

  本报记者 厉苒苒

  记者手记

  园丁与花苗

  曾问谢文骏,如果让他挑一件礼物送给孙海平,会送什么?没有一点犹豫,小谢说,自己会送师父一整套的园艺工具——最为熟悉孙海平脾性的他,知道除了训练,师父日常就爱在家摆弄花草,培养花苗。

  而这,何尝又不是孙海平职业生涯的一种缩影?无论是现实中的养花育苗,或是对上海田径人才的选拔培养,孙海平恰似一位辛勤的园丁,始终奋斗在一线。

  想做的太多,而时间又太少,这是孙海平最郁闷的事。然而,对于这位现代伯乐而言,寻找千里马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寻找自己教练接班人的工作,无疑是为未来的一种筹谋。一位真正优秀的体育人,可以攀登顶峰,也应该能投身于基础教育。能在有生之年为上海培养出更多的跨栏人才,能让孙氏训练法不断升级,这或许是孙海平最想种下的种子。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85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记忆/记忆
   第A26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阅读
   第A28版:康健园
   第A29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30版: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3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心中还有梦 手上闲不住
新民晚报人物/文体汇A14心中还有梦 手上闲不住 2017-09-24 2 2017年09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