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熊”标签
徐轶汝
  徐轶汝

  假期将至,一定有很多人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游。那些在火车、飞机上闹腾不休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熊孩子”的标签。

  我反对用这个标签,源于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一些经历。在孩子一岁半时,我曾带她去海岛游玩,为了让她在飞行全程保持安静,我只能在上飞机前尽量让她保持兴奋,以此拖延她的午睡时间,并“成功”熬到登机前一刻。看着酣然入睡的孩子,我的心里百般滋味。而我的朋友告诉我,飞机飞行过程中她一直紧张兮兮,儿子说话声音一响,她就一个劲地“嘘”他、捂他嘴,深怕被周围乘客戴上一顶“熊”帽子。

  因为这个“熊”标签,让带孩子进入公共空间的家长,承受了过大的压力。据媒体报道,宁波飞西安的航班上,一位妈妈因担心孩子的哭闹会打扰到旁人,给部分同机旅客发了耳塞和糖果。我理解并认可这位母亲的做法,但我自己不会仿效。

  发糖,可以看作是家长作出的承诺,或是一种姿态,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尽可能约束好安抚好自己的孩子,把对他人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是对周围乘客最大的尊重了。发不发糖,并没那么要紧。

  孩子本身就是自控力较差的群体。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哭闹是他们表达意见和情绪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其他乘客也有享受安静空间的权利。这两种权利并不是“有你没我”,是可以通过理解和宽容来调和的。

  规则、规矩应该遵守,素质也很重要,但还有人情味呢?如果我是其他乘客,遇到了不给周围人添一点麻烦的“天使宝宝”,那是我的幸运,没遇到那也是一种常态。

  又有人说了,我们不是在跟孩子计较,责任其实在“熊家长”身上!的确,那些在火车上奔跑吵闹的孩子,身边一定有那么一个笑嘻嘻、放任不管的家长。

  所以,“熊孩子”的这个“熊”,真应该归那些不靠谱的家长所有,怎能让孩子来“背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好吃周刊
   第A2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0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A31版:新民健康/广告
   第A32版:专版
别让旅游消费陷阱抹黑美景
“熊”标签
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
不要再天然认为“海归”就该拿高薪
迎国庆
当“懒惰”成为生产力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6“熊”标签 2017-09-28 2 2017年09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