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上海评弹团新任团长高博文告诉我,他请编剧郭力把金宇澄先生的作品《繁花》移植成评弹作品。首轮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后,反响不俗,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的关注,他希望我能参加演出。
其实几年前,我就阅读过长篇小说《繁花》。虽然我与作家金宇澄先生不熟悉,但是,他笔下的事件和人物打动了我。作为上海人,看到用上海闲话写上海题材的作品,并获殊荣,我当然高兴。高博文把《繁花》搬上了书坛,我认为是个好点子。好在可以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运用评弹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评议和注释,丰富环境和细节,同时,增加委婉动听的唱腔,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矛盾。这对扩大评弹影响,宣传作品都有益处。作为曲艺家协会掌门人,我应当支持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我和编剧郭力互相了解,容易沟通。我对他说,这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你们已经取得好成绩,应当再接再厉。我建议,改编成评弹可以用两多概括:多运用说噱弹唱等表演手段,把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等技法有机结合;多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流派,力求雅俗共赏,为好作品添光增色。
郭力是个有才华的编剧,工作很努力,他采纳了我的建议,没有几天,就交出了评弹《繁花》第四回的演出本:
上海至真园饭店老板娘李李,带着几位小姐和先生来到常熟赏秋品蟹,受到富商徐总的热情招待,酒醉饭饱后,原本素不相识的男女朋友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
这回书,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潜在的能量足以出乎意料。在金宇澄先生的笔下,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充盈着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变化,高明之处在于,他对人物和事件不妄加评议,而是运用文字的魅力,让读者品味个中三昧。郭力则抓住了评弹擅长评议的特点,把书中人物小肚鸡肠、争风吃醋的心理过程给予描述,揭示了某些人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为主人公的命运作了铺垫。
我对自己参加评弹表演有要求,一是中规中矩、尊重传统。上台必须中装、扇子、手帕,缺一不可。说表必须用苏州念白,起角色运用其他方言。二是遵循规律、一脉相承。评弹与独脚戏同属曲艺艺术,但是各有特色,不能乱出噱头。
根据剧本提示,我在书中扮演企业家徐总。于是,我把角色年龄设计在六十岁左右,经历过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可谓见多识广。老来享福,自谓喜欢两种宝贝,古董和美女,喜欢古董的理由是尊重历史,喜欢美女的理由是爱惜青春。他操一口常熟方言,口头禅“勿来格”(不行)。比如,评论郑板桥写的字,他说,勿来格。理由是郑板桥的字不及画。评论唐伯虎家旧物太湖石,他也说,勿来格。理由是,品相尚可,品位不高,据考证,这块太湖石虽然外表瘦、漏、透、皱,实际上是唐伯虎厕所门口挡风的……徐总还对老板娘李李表示:家里有只青铜大鼎,你若喜欢,可以搬去饭店盛干锅花菜……尽管徐总说得天花乱坠,但是这些半真半假、云里雾里的夸夸其谈,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现实生活中某些所谓的“收藏家”。
演出假座大剧院中剧场举行,由于借鉴、学习了传统表演杀手锏——卖关子,听众效果不错。第一回,面对满桌佳肴,到底饮酒不饮酒,两位美女态度不一,留下悬念。第二回,从以茶代酒、浅尝黄酒乃至痛饮白酒,三月后,汪小姐宣布自己怀孕了,孩子的爸爸是谁?留下悬念。
值得一说的是,评弹《繁花》这个年轻的团队的创作态度非常认真,他们互相虚心学习,取长补短。高博文台风端庄,玉树临风,说白清晰,唱腔动人。黄海华说表幽默,别具一格。周彬中规中矩、儒雅风度。女演员陆锦花、吴静慧、陶莺芸、解燕个个形象清新,可塑性强,因此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我相信,通过努力,评弹《繁花》定能打造成一部曲艺精品,成为文苑繁花中耀眼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