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住在四川北路一条弄堂的亭子间里,每天听到最多的是清晨楼下阿婆们洗刷马桶声和隔街的老虎灶上开水的吱吱声。夜里最入耳最诱人的则是弄堂里小贩的叫卖声——“豆沙面包、桂花霜米糖!”悠长的声音在狭长的巷子里飘得很远了,我还咽着口水伏在后墙的窗台向下望。终于到了过年,为全家生计忙了一年的父亲突然有了兴致说要带我去城隍庙玩,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城隍庙这个名字在我们那时的孩子记忆里不啻于今天小朋友心中的迪士尼乐园!
当我被父亲牵着手走进城隍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时候,我一下子被那满院商铺中五颜六色好吃、好玩的商品惊呆了!耳畔响的是商贩们此起彼落的叫卖声,眼际所见则是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商品世界,父亲问我想要什么?我回首一眼看见一个杂货摊上挂着一副副红红绿绿的京剧花脸脸谱,立时想起幼时在浙江乡下野台戏中见到过的花脸武生,“就要它!”一种文化朦胧推动我的心扉,不自觉地喊出了一个名字:“窦尔敦!”就是我在四川北路书摊上最早见过的连环画主人公。爸爸那天高兴,不仅给我买了脸谱,还顺手给我买了把木头宝剑,涂了银粉的剑身配着描有泥金花纹的剑鞘……那是我少年时在沪上过的一个最愉快的春节。
再见到城隍庙已是人过中年,两鬓染霜了,几年前的中秋节前我回沪办事,上海早已大变了模样,繁荣得让人难以认出,向路人打听去城隍庙的路,回答是“豫园商场吗?”哦,一个多么典雅的名字!走近庙区,附近的街上全是清一色的古典屋顶和商铺,那层层叠起的飞檐琉瓦粉墙和雕花都象征着这沪上百年商埠十里洋场的沧桑衰荣,灯火更加灿烂的城隍庙也更繁荣更热闹了,我信步走入熙攘的人流偶然发现购物的客人中竟然不乏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皮肤微黑的非洲朋友和缠着纱巾的阿拉伯友人,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城隍庙更应是五湖四海的汇集处,秋天云多易变,骤然间,一场秋雨夹着凉意扑面而来,转瞬功夫,我看见偌大的一个豫园商场中无论天井、过道一下子撑起无数雨伞:红的、绿的、花的、紫的……那景观就似凭空饰起的一片花海:真是个天上人间奇观一现!也是顷刻,那雨就停了,夜色依然灿烂,街路上倒映着无数光点,美丽极了!这时,一碧如洗的长空忽现出一轮滚月,似银盘,又似玉环,如水的月光,泻在地上,画着渐渐稀疏去的人影,也画着人间无限风光,四周的街市渐渐静起来,我踱步回程,耳畔忽似又响起百多年前小刀会人在园中点春堂焚香祭祀的鼓乐……
我忽然觉得,这是我一生见过最美丽的城隍庙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