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闺蜜晓薇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向明高中,当她把参加新生家长会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立刻在同学中引起了轰动。看到昔日熟悉的校园,尤其是承载了无数美好回忆的大礼堂,一群已经步入中年的大叔大妈们激动不已。似水流年,离开向明已经25年了,但一切又都仿佛近在眼前。无论何时何地,向明都是我们最难忘、最喜欢的母校。
最初喜欢向明是因为她有优美的校园。向明的主教学楼是建筑大师邬达克的作品,大气的立面、宽敞的布局,还有弧形拐角的设计,都完美体现了大师现代主义的风格。进校以后喜欢向明是因为她有那么多有优秀的老师。当时有两位老师是教育界绝对的“大师”,一位是教数学的王大任老师,另一位是教政治的浦以安老师。由于分班的原因,两位老师都只教过我两三个月的课程,但对我逻辑思维的养成和方法论的掌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最喜欢向明的理由是她坚持倡导的优质的学风:明理向上、创新创造。
每当看到现在的孩子放学后奔波于各个补习学校,我都会怀念我们放学后的欢乐时光。母校有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和课余活动,无论你是爱动脑筋的小学霸,还是身手矫健的运动王;无论你是嗓音淳厚的金话筒,还是时尚奔放的舞蹈家,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今想来,这种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氛围是十分宝贵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懂得了团队协作,也历练出豁达的性格和强大的内心。
记得初二上学期末的时候,班主任程燕燕老师由于过度劳累,胃出血住院了。我和晓薇两个班干部代表同学们去医院探望,告诉老师我们班干部会以身作则,带领好班级同学,请老师安心养病。但看着老师虚弱的身体,我俩都不敢告诉老师:学校通知要开家长会了,班主任不在,那可怎么办呢。没想到程老师已经看出了我们的焦虑,我至今仍然记得老师说的话:“你们主持家长会吧,我放心!”两个黄毛丫头就这样接受了任务,但心里真没底,我们能行吗?回到家,我马上向也是中学教师的妈妈请教,了解家长会的内容和流程;然后到学校召开班委会,确定分工,分头准备关于班级情况、学习情况、学生评语等方面的材料。终于到了家长会召开的日子,在听完学校统一广播后,晓薇同学走上讲台汇报班级情况,而我则负责解答家长提问。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紧张,但说着说着就自然了,当我俩送走最后一位家长已经将近九点钟了。但我们心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程老师说的那句“我放心!”
丰富的社会活动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成绩,高三毕业那年,我取得了保送复旦大学的资格。保送生是可以自主选择专业的,当时负责升学指导的谭玉美副校长鼓励我读新闻学系,认为这是最适合我的专业方向,没想到我却有自己的志愿。我毕业的那年是1992年,小平同志刚刚发表了南巡讲话,上海提出了加快开发开放浦东、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和目标。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将国际金融专业从世界经济系划出,成立全新的国际金融系。我说我想选择国际金融作为专业方向,将来服务于上海的城市建设。谭校长欣然接受了我的想法。从复旦毕业以后,我一直在财经领域工作,也有幸参与了多项事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由于组织调动,我赴任文化出版企业领导岗位,还是和新闻宣传系统结了缘。当周围人都觉得意外的时候,我却豁然开朗,原来最有预见的还是母校的老师……
十日谈
母校情缘
责编:刘芳
他投身医学事业缘于小时候的一项课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