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上海是我国商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城市。这段历史,值得回顾与借鉴。
近代工商业在清代问世后的约30年间,维系工商界人士的组织仍然是旧式的以同乡人为主的会馆,和以同业者为主的公所,其作用在于用封建行会的方式保护同业利益。资料显示,商船会馆是上海最早的会馆。1715年,船业同仁为了处理海难善后事宜,设商船会馆于沪上。此后,徽宁会馆、浙绍公所、泉漳会馆等纷纷在上海设立。至辛亥革命前夕,上海有案可查的会馆公所达120多个,其中大多集聚在南市。由于清代长期未立商法,官吏与外商肆意欺凌华商,各行各业的交易各行其是,因此,会馆、公所在保护同业利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出于对列强“商战”的需要开始整饬商务,筹议设立商会。1902年2月,沪上巨商严信厚创办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在南京路五昌里正式成立。1904年5月,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名为上海商务总会。这是我国诞生的第一个商会。此后,国内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以上海商务总会为楷模,纷纷建立起类似组织。由此,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上海另一个商会组织沪南商务分所成立于1905年,是以南市各业为基础的商人团体。该分所名义上为上海商务总会的分会,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商会组织,与上海商务总会并无隶属关系。沪南商务分所先后改称沪南商务分会、南市商会、上海县商会。1912年5月,上海商务总会改称上海总商会。1929年又改为上海特别市总商会,翌年改为上海市商会。上海解放后,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
上海商务总会以“在商言商,振兴实业”为宗旨,设立财政、交际、公证、调查、出版、图书、陈列、华商道契8个专门委员会,推进商会业务。先后发起成立华商联合会;筹设华商银行;开办商业学校;创设商品陈列馆和国货商场;组织国货参加世博会;创刊《商业月报》;建立商业图书馆等,其作用和影响远非会馆公所可比。同时,商会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1905年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就由上海商务总会议董曾少卿领衔发起。上海总商会谴责军阀混战,呼吁裁军制宪,反对专制,抨击政府挟官凌商的做法,倡言收回租界权益,保护民族工商业。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总商会还筹款援助工人的反帝爱国运动。
上海总商会的会长都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民族资本家。总商会的创始人严信厚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被称为“宁波帮第一人”。他致力实业救国,做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曾捐巨资助建塘沽铁路、宁波铁路,在上海办仁济、广益、元济诸善堂。会长朱葆三是当时上海的“商界泰斗,实业领袖”。他兴办实业,创办多家慈善机构,复兴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是在他的精心策划下迫使法国人摘掉的。会长聂云台是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先驱。他废除包工制,率先将蒸汽引擎改为电动机,筹建上海纱布交易所,是我国民族实业家的突出代表。会长宋汉章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他创立了中国保险公司,被誉为“中国近代保险业之父”。会长虞洽卿是著名银行家和慈善家。抗战爆发后,他拒绝出任上海伪政府市长,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持抗战。他还在家乡宁波做了大量公益事业。
老上海的商会,打破了过去界限分明、壁垒森严的血缘、行业、帮派、地域等限制,成为跨行业和不限籍贯的商业组织,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老上海商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性,也有过失,但它对早期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促进我国工商业现代化进程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如今,上海已成为世界一流的工商业城市。目前上海共有商会160多家,其中异地商会102家。在工商业日益繁荣发展的今天,老上海商会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勇于改革开拓创新,注重振兴发展实业,力助社会慈善公益的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