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愚园路上》的散文随笔集,让上海一条沉寂幽静的马路变得受人瞩目。我能在愚园路上当民警,既感荣幸,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荣幸是每当巡逻在梧桐婆娑的愚园路上,犹如踩着前人的脚印,感悟时代的递进和变迁;责任是愚园路上名人故居和历史保护建筑众多,维护一方平安和居民安居乐业,容不得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刚到愚园路,它看上去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陈旧马路。沿街面店商招牌杂乱,地上果皮纸屑烟蒂随处可见,花园洋房也成了72家房客,煤卫合用,邻里纠纷此起彼伏。我仿佛是个疲于奔命的“消防员”,收效甚微。当时我有些懊恼,在老式公寓当社区警,技防设施差、门岗保安少、违法搭建多,防范和管理难度出乎意料。
我管辖的愚园路1315弄4号,是一栋英式双开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在此居住过5年。他参加过上海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掩护过许多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他居住过的楼房也成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常有世界各国友人前来参观,是一个展示上海形象的窗口。
然而,那时故楼内居民占用楼道堆物现象普遍,进出楼道逼仄;楼外墙壁涂鸦污染,盗窃非机动车也时有发生。我迅即会同物业与居委会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告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
有一位90岁高龄的余老伯,将破旧木板和菜篮子等杂物堆放在狭长的走道上,谁说他,他就与谁吼,邻居都有些让他,怕发生意外。余老伯见我们上门,就横在中间,不让我们搬他的杂物,嘴里还骂骂咧咧不停。看到这个架势,我只能采取“以柔克刚”的方式。我对余老伯说:您老德高望重,见证了新中国胜利的来之不易,又住在路易·艾黎的故居,理应向各国参观友人宣传展示上海人的精气神。如果让外国人看到这里环境凌乱的景象,那真是丢上海人的脸面。余老伯,您老能袖手旁观吗?响鼓不用重锤。余老伯高声说:那当然不能,我绝不会丢这个老脸。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余老伯带头主动配合我们清理干净楼道堆物,其他邻居也自觉效仿搬掉杂物,换上了花卉盆景。如今这里早已是绿满楼道香满楼。
内环境焕然一新,接下来是整治治安外环境。硬件不行软件补,提倡邻里守望,和谐友善,同时组建强嫂看家护院队,志愿者戴着红袖章在小区巡逻。一个细雨纷飞的傍晚,一个蟊贼乘着夜幕掩护,溜进小区,贼头贼脑地发现四处无人,迅速掏出自带的工具,将一辆崭新的电动车锁撬开,正准备骑车逃离时,被巡逻的志愿者合围瓮中捉鳖。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居民再也不用为晚间停车提心吊胆了。
早前,区政府就加大了愚园路的重新设计定位改造工程,一大批具有老上海风情的咖啡店、茶室、花圃、面馆及特色商店纷纷前来“安营扎寨”。每当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漫步在绿树成荫,恬静浪漫的愚园路上,闻到那老上海的味道,真是神清气爽,分外舒心。同事很是羡慕我在愚园路上当民警,打趣地说:你能踏着文人墨客的脚印前行,也沾上了文化的气息。
确实,愚园路是一条不寻常的路。1355弄8号原是愚园路一小,著名表演艺术家林彬、尤嘉都住在那里,我曾经采访过她们。她们对小区的治安环境、邻里和谐比较满意,真诚地说:只要营造好新时期和谐的警民鱼水情谊,警民合力,其利断金,愚园路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老一辈艺术家的褒奖,更让我感到责无旁贷。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维护平安、幸福,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