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5”、“211”时代,由于获得“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身份固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资金和资源,而名单之外的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不管如何努力,办学成绩多么优秀,其专业如何具有独特优势,都无法挤进这个排行榜,于是,就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学校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也招不到一流的学生。“双一流”建设扭转了这样的局面。
近日,国内首个贸易谈判学院和世贸组织讲席(中国)研究院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在国际经贸组织的谈判人才、争端解决人才和贸易谈判支持专家方面存在巨大需求缺口,而谈判学院的设立,填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真空。校长朱国宏表示说:“地方高校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不能照搬已入选的高校办学模式,要独辟蹊径,根据自身的传统、特点和优势精心谋划。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实现‘弯道超车’、错位竞争,在一两个点上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体育学院规划发展处处长邹军教授则认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三步走”,为地方高校建设提供了广阔时空。上海体育学院的“三步走”计划是:到2020年,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世界体育学学科领域具备一定话语权。到2030年,体育学学科稳居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体育学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体育大学。邹军表示,地方高校一旦融入“双一流”,将同时面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钱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希望在高考招生、引进人才、科研机制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当然,地方高校更需努力。”
各高校纷纷将发力点瞄向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说:“中医药作为医学瑰宝,中医药院校入选‘双一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上海中医大中医学和中药学此番入选“双一流”,学校将开展以国医大师裘沛然命名的“沛然计划”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承与创新结合;实施“未来名医”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提升中医临床能力;建设“优才学院”,打造中医药特色通识教育平台。校党委书记曹锡康认为,中医药学科是中国高校独有的学科,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医药除了在教育、科研、医疗领域开展对外交流,还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优质载体。全国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表示:“高校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就需要具备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师资团队、一流的管理服务、一流的办学条件。”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