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听尚长荣讲述十月的故事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听尚长荣讲述十月的故事
朱渊
■ 尚长荣近影 朱渊 摄
■ 尚长荣挥笔写下人生格言
  十月,收获的季节,捡拾满地金黄,揽尽一片芳华。

  十月,“尚长荣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完成“传承版”的接力,三台大戏集中亮相上海。在尚长荣细致入微的调教下,新一代演员们的表现获得赞扬一片。

  十月,走进上海京剧院尚长荣艺术研究室的大门,同他聊起家门、剧院门、剧场门的门中故事,聊起闯滩三十年终成就一番天地的漫漫路,他笑而不语,挥笔写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人生感慨,与晚报读者分享。

  ◆  朱渊

  不安分因子

  让上海滩出了个“新曹操”

  三十年前,1987年10月,一年就演了6场戏的尚长荣,终于不堪忍受终日无所事事、耗费艺术生命的“安稳”生活,夹着《曹操与杨修》的剧本,风尘仆仆地南下闯滩,叩开了当时上海京剧院院长马博敏办公室的大门。时至今日,回顾当年,尚长荣说:“这也算不得什么英雄义举,就是一次‘不安分’的探险,也是被逼无奈的破釜沉舟。”

  到异地寻求合作,如今平常,可就当时的尚长荣而言并不容易。48岁的他,已然是业内享有盛名的花脸大家、陕西京剧院院长,当仁不让的台柱子。在这样的年纪、成就下“从零开始”,尚长荣深知此路难行却“执着前行”。

  “那时,戏曲大环境还未复苏,动荡后的余温仍然笼罩着舞台,没有人愿意撸起袖子干。”想要演戏的尚长荣,甚至搞起了清唱、录音,但眼看着要随着这份“安稳”沉沦下去,他不甘心。他揣着《曹操与杨修》剧本,仿佛揣着一份转折的希望,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没想过如果“被拒”怎么办,前途虽不明,心里却有着一份难言的底气和希望。尚长荣事后回想,选上海也不全是偶然。“北京是我的故乡,可冥冥中,我总觉得,这事儿只在上海干得成!”直觉源自1983年,尚长荣带团来上海演出。三出戏,打头炮的《将相和》虽也热闹,可效果却不如最后的那台新编戏《射虎口》来得爆棚。有人问他:“你们怎么不用《射虎口》打头炮啊?”他也蒙:“没想到新编戏会在上海这么受欢迎。”

  受此启发,尚长荣至今无论是挑戏选题材或是排戏搞创新,总会不厌其烦提醒自己、提醒别人:“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非不时尚。搞传统戏曲一定不能保守,思路要打开、理念要更迭。”

  演《曹操与杨修》,尚长荣不循旧路,一改曹操往昔国贼、奸雄的单一形象:永远一张“大白脸”,上场一端肩膀,奸诈地嘿嘿一笑。他大量翻阅典籍,读《曹操文集》,看曹操颁发的政令、军令,吟诵曹操的《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挖掘一个更为真实、饱满的曹操形象,他有雄才大略,也有阴险狡诈的一面。

  为演活曹操,尚长荣将“冷白”改成了“暖白”,炭条眉改成剑眉,三角眼改成一个圆眼窝。仅仅是一个“笑”,尚长荣就设计了七八种,冷笑、阴笑、怒笑、喷笑、由笑转哭……“我每天抱着录音机,对着镜子琢磨,嘿嘿哈哈地练,外面行人一听都说,上海京剧院里头可能住了一个疯子,犯了精神病。”

  1988年12月13日,《曹操与杨修》赴天津参加全国新剧目汇演,一炮打响。“我和言兴朋哭了,观众哭了,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拍案叫绝,‘我们盼这样的戏盼了多少年了!’”

  从此,上海多了一个“新曹操”,多了一个创新者,多了《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共同谱就的“尚长荣三部曲”。

  “楚霸王”授艺   “精准传承”传的是演戏方法

  三十年后,也是十月,尚长荣不但如愿完成了“尚长荣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更将这三部戏加以传承。中青年演员们的集体亮相,在尚长荣一个字、一个音抠出来的戏里,他们的抬眉瞪眼、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体现着“精准传承”的硕果。

  还是那方舞台,还是郭嘉墓相遇的那段戏。面前却不再是老搭档言兴朋,看着年轻的“曹操”与“杨修”演完一遍后,尚长荣亲自上台演示,拉住“杨修”,与其对视,“你一定要看着我,对了!”随即长笑一声,环抱着施礼,满面求贤若渴的欢欣。

  曾经再三强调“我不擅长教学,我就是唱戏的料”的尚长荣,真到了传戏的当口,却连“上树”的本领都倾囊相授,细微到哪里要点到为止,哪里要拖腔,哪里要高亢,都一一点拨给学生。在他看来,唯有当人物的情感、气氛的营造和观众共鸣相聚合的那一刻所迸发出的掌声,才是真正高品位的、物有所值的掌声。

  随着尚长荣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尤其在他拿下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后,呼吁其立派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尚长荣从不接口。私下问他,他脸色一正:“现在哪里到了谈立派不立派的时候?一个艺术家,得先确立独特艺术风格、形成鲜明艺术个性,待得艺术生命完满,才有这些后头的事情。更何况,流派哪是你擎个旗帜,就有了呢?都得等艺术风格、艺术个性、艺术生命成熟后,才客观形成。”

  “我就是没派!二十年前,记者问我,我就是这么答的,现在我还这么答。”不但坚持不立派,尚长荣也不主张学生拘泥于这个派、那个别的。在他看来,学戏,“死学而用活”是根本。“死学”是尊重京剧本体;“用活”重在方法和心态,继承传统而不僵化,推动出新而不异化。这才是戏曲传承之道。

  学生跟着尚长荣学戏,从不被划定流派声腔的局限。当年,《霸王别姬》要被拍成电影,现场演出部分,尚长荣除了演“别姬”这一“中段”,头尾都确立由上京青年演员杨东虎担纲。教戏第一天,尚长荣一句:“从现在开始,忘了你学过什么派,那都不是‘楚霸王’。”一句话,让杨东虎额头直冒汗。学成之后,杨东虎被赞“脱胎换骨”,尚长荣才借当年排《曹操与杨修》的马科导演的话来提点学生:“只要人物定位、内心情感准确了,四功五法,怎么来怎么对。”

  如今,“三部曲”的传承,尚长荣遵循的也是“点对点”、“人物对人物”的“精准传承”。“我要教的不是戏路,而是表演的方法。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这些都是戏曲演员最根本要‘死学’的技艺,比这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演好、演透、演活一个人物。”

  采访手记

  “挑剔”的尚长荣 稳稳的幸福

  初来上海,《曹操与杨修》后,尚长荣坚持寻觅好剧本,数年未有新作。有报纸撰文:“尚小云一年九部戏,尚长荣九年一部戏。”于是“挑剔”的风评不胫而走,尚长荣对此一笑而过。

  想演魏征,从中学课本上读到《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发愿,几十年过后,他才等到合适的剧本,千搓万磨磨出了《贞观盛事》。想排一部清朝戏,遇见《廉吏于成龙》时,就算已经62岁,他照样“瘦身减肥”把自己融进那一身布衣里。

  不等到好本子不行动,这是“挑剔”的尚长荣在艺术上的定力。生活里,他的“挑剔”眼光同样为他赢得稳稳的幸福。太太高立骊与之青梅竹马,携手半生、相濡以沫,走过动荡起伏的岁月,最难的时候都没红过脸、拌过嘴。

  那日中午,采访后有幸前往尚家做客,和高老师闲聊家常,说起尚老板的“挑剔”,戴着金丝边眼镜、文气的女主人爽朗地笑起来:“他爱买菜,挑起肉来特别讲究。颜色、纹理、部位差一点都不行。”调子一转,她又笑:“不过,我对吃也有要求。”拿出冰箱旁一摞餐单:从孜然烤羊腿到烟熏鸭片,每日总有两荤两素一个汤,厚厚一叠翻来竟无重样。

  现如今,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除了每周大家庭聚会一次,夫妻俩又回到了手拉手一起看电影,隔三差五下个馆子的“二人世界”。当被问道:“能嫁给尚老师这样知情识趣又体贴的伴侣,应该很幸福吧?”高老师微微点头,笑得很甜。

  看得出,认认真真的尚长荣,与妻子正沉浸在稳稳的幸福中。

  尚长荣的座右铭

  1.做平常的人,演不平常的戏。

  2.戏曲,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看到是非曲直,看到人心冷暖。  

  3.戏曲就是要在舞台上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一种正义。

  4.无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贫,知足无烦恼,布衣乐终身。

  5.非我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财不进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天下艺家
   第A13版:天下艺家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A17“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2017-10-22 2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