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冉晓华 祖籍江苏南京,苏步青先生的长外孙。1953年10月出生于北京(他的母亲苏德晶是原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教授之长女)。1970年2月到吉林省辉南县插队落户(69届长春知青),1972年入辉南化肥厂做仪表工,1978年考入吉林电力学院仪表自控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原厂任仪表技术员,1989年调入江苏连云港碱厂,1998年晋升仪表高级工程师,2013年退休。
2015年12月15日我和表弟苏小佳应邀参加将于12月18日在浙江省平阳县举行的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开馆仪式(我是苏步青教授的长外孙,小佳是长孙,我俩从小在外公家长大),抵达上海与舅舅们会合,一同前往。12月16日早晨,在二舅妈乐云仙教授带领下来到复旦大学第九宿舍,打开61号房门。这是我和小佳童年的居所,成长的摇篮,走进屋内,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不禁使我浮想联翩,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回忆追溯到1953年11月中旬,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即将调往吉林市参加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的基本建设,当时东北的生活和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于是把刚刚出生20天的我送到上海的外公外婆家,由他们来抚养(小佳是1956年来的)。开始,外公家住在复旦第一宿舍,那时我太小,没有什么记忆了。最早的记忆是1957年搬进复旦第九宿舍61号。4岁的我和2岁的小佳楼上楼下来回奔跑,非常兴奋,感觉新家好大好大啊!我和小佳是第三代的老大老二,外公外婆都十分疼爱我俩,舅舅们也喜欢我们,经常带我们玩耍。外公每年都要去北京开会,回来时总是给我和小佳买北京特产茯苓饼,非常好吃。如今超市卖的味道差远了!外公家每天订4瓶鲜奶,外公外婆、我和小佳一人一瓶。舅舅们捞不到喝,看我们喝眼馋,外婆看在眼里疼在心头,经常把自己那份轮流让给舅舅们喝。1958年外公出访东欧讲学回来,买了个会眨眼的芭比娃娃(当时中国还没有卖的),我和小佳感到非常新奇,爱不释手,如今记忆犹新。
外公家一楼外面的晒台很宽敞,花园也很大,九舍的小伙伴程马、赵海钤、许小彬、马达、于美、吴平、杨宪、方培华等等,都是与我从复旦幼儿园到复旦小学的同班好友。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到我外公家一楼晒台和花园里一起游戏玩耍。有时候前面陈望道校长家的后门开了,我们就跑去那里玩,陈校长家的花园里人造小山、竹林、草坪很大,非常好玩。如今这些发小都年过花甲,回忆起当年外公外婆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外公平易近人,外婆和蔼慈祥。我的班主任孔惠珍老师曾经两次来61号进行家访,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家访时的情形说道:“苏校长虽然身为世界著名学者,但平易近人,待人热情,面对我这样一个小学青年教师,一点架子都没有;苏太太很客气,亲自为我冲泡咖啡。”
外公每天早上天一亮就起床了,去花园里除草、松土、浇水。花园里种了鸡冠花、大理花、美人蕉、月季花、凤仙花等,还种了许多时令蔬菜,如蚕豆、毛豆、花生、山芋、南瓜、冬瓜、丝瓜、小油菜等等,记得外公有时周末会去宿舍外面的小河里,挖一些淤泥挑回来给蔬菜施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连续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匮乏,饥肠辘辘,多亏了外公种的这些蔬菜,方得以填饱肚子。还记得当时种的冬瓜最大的重达28斤,山芋最大的有十几斤重。早晨,外公结束一个多小时的田间劳动后,总是用冷水擦个身(一年四季如此),然后吃早餐,餐后就拎着公文包徒步去学校上班。外公每天午餐后都要小睡一会儿,下午再徒步上班。虽然学校为他配备了专用轿车,但他除了去市里开会和出差去机场之外,从不乘坐,家里人也借不上光。外公就是这样一个公私分明,品德高尚的人。每天晚餐时,外公都要用三钱酒盅喝一杯烧酒,饭后上楼看半小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之后就下楼在书房里看书、写东西,一直到深夜。我儿时非常喜爱画画和书法,常常晚上坐在外公书桌的对面写写画画,偶尔他会站在我身后仔细观看并予以指点。有时,外公看书久了觉得疲倦,会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双手抄袖,双目微合,嘴里不停地哼着什么,我听不懂,后来长大后才知道他是在吟诗。外公不仅是中外闻名的数学大师,而且文学造诣极高,是一位无敌的业余诗人,他一生共撰写了460余首诗词。
外公的书桌上总是堆放着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国著名学者寄来的
信件,因为他掌握日、英、法、德、意、西、俄七门外语,所以在那个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年代,进行学术交流全靠来往信函。我读小学时喜爱收集邮票,只要一发现新出的纪念邮票,就向外公索要。每逢元旦和春节前后,每天都会收到不少信件,也是我集邮大丰收的日子。1919年,17岁的外公东渡日本,仅用三个月时间学会了日语,接着参加日本的高考(数学、英文、化学、历史、地理、日语共六门),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26年,在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读研的他,又用三个月学会了意大利语。由此说明外公的智商很高,天赋超人;然而,他在中学时代一共演算了一万道几何题,又说明他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积极勤奋。从他身上可以充分证明一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诞生,离不开天赋和勤奋,二者缺一不可。由于从小就在外公身边受到熏陶,成年之后的我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也是勤奋刻苦、一丝不苟。记得在读大学时,基础课中我最喜欢高等数学,演算习题常常到后半夜一两点钟。在工作中,每当遇到化工过程自动控制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总是不停地查阅资料,反复思考、推敲,直至问题解决为止,从不半途而废。
光阴荏苒,小学六年生涯一晃而过,来到了1966年之夏。“文革”开始,外公被批斗。几天后,外公外婆和舅舅们一起商量,为了避免我和小佳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对今后成长产生不利因素,决定将我们两人送回到各自的父母身边。于是在8月下旬,不满13岁的我带着11岁的小佳乘轮船去大连。外婆送我俩一直送到船舷旁,只见她老泪纵横,13年的养育之情啊!骨肉分离的那种感觉是多么痛苦啊!轮船缓缓驶离码头,外婆撑着阳伞慢慢往回走了,望着她那凄凉的背影,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旁的小佳早已是泣不成声,嚎啕大哭了。此时,身为哥哥在弟弟面前必须表现得坚强一些,我强忍住哭泣声,不停地安慰小佳。经过48小时的航行,轮船抵达大连,我的大舅舅苏德雄(小佳的爸爸)来接船。在大舅家歇息了两天,我又只身一人坐上由大连开往三棵树的普客列车,16小时后在长春站下车,回到父母家,从此结束了在外公家的童年生涯。
自离开外公家至今已过去51年了,其间我曾回沪十余次。1968年回去住了半年,那时,61号楼下住的是吴定良教授一家,外公、外婆、四舅舅、小姨妈、小舅舅加上保姆共六口人都被赶到楼上去住了。记得外公三天两头被工宣队带到学校去调查审问,交代问题,有时一关就是好几天。外公一生中一面教书育人,一面不断地攀登数学高峰,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湄潭的破庙和山洞里;还是“文革”期间下放到江南造船厂劳改,尽管身处逆境,条件艰苦恶劣,但他仍然笔耕不辍,育人不止,继续发表论文,撰写专著,坚持不懈搞研究,聚精会神做数学。记得1974年夏回沪时,看到外公每天早出晚归,坐公交去江南造船厂上班,风雨无阻。从复旦九舍到江南造船厂很远,单程需一个多小时,这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晚上回家后常常与家人讲在船厂的事,虽然他是“劳改犯”,但是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都很尊敬他、爱戴他,喜欢同他聊天。那时外公正在帮助船厂进行船体数学放样的研究工作,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管制多年的他,一身学问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心情豁然开朗,干劲十足。这项研究工作是在世界上开创一门新兴的应用数学学科《计算几何》,八年后由他编著的我国第一本《计算几何》问世,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86年三机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外公的脑力惊人,我和舅舅们都自叹不如,他在古稀之年时,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与常人五十多岁差不多。记得1970年春节,我们全家回沪过年时,我爸爸和四舅舅玩一种趣味数学扑克牌游戏,四舅舅苏德昌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但怎么玩都输给我爸爸。他不服气,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找我爸爸开战,结果还是输。当时外公在一旁观战,看了一会儿就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这个游戏取胜的关键是你拿过牌后,台面余牌张数的二进制之和必须是偶数。”四舅听后,顿时恍然大悟,我爸爸笑道:“爸爸不愧是数学大师,太厉害了!”后来,我的表弟、表妹们在读中学时,一遇到解不出来的数学题就去问外公,每次都是迎刃而解,中学数学对他而言就是小儿科,易如反掌。不过那时他已是八旬老人了,真的是不佩服不行啊!外公终身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不遗余力,淡薄名利,甘愿奉献,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漫夸桃李满天下,更盼光风润大千”。自1983年3月外公退居二线后的几年里,八十多岁的他连续三次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为培训中学数学教师竭尽心力。
1986年是外公一生中最艰难痛苦的一年,3月24日我的大舅舅苏德雄病故,5月22日外婆病故,使得84岁的他悲痛欲绝,夜不能眠。外公外婆两人感情很好,一直相敬如宾,从未见到两人拌嘴,外婆病重住院治疗很长时间,外公每天都去医院探视。所以,我们大家都非常担心他能否经受住这残酷的双重打击。6月2日外公在给我妈妈的信中这样写道:“爸爸白天比较好过,不是在家为中学数学教师开培训班备课,就是去学校做这做那,以忘忧愁。但是,夜深人静时,一度醒来,要想再睡就难矣!枕上反复思量,不觉流泪,两份悲伤都压到我一个人身上。不过,我有信心努力把这个悲观情绪克服过来。”外公的意志十分坚强,他仍然坚持参加各项政治会议和社会活动,坚持为中学数学教师讲课,并于1987年春节前夕,完成了把自己40年前的旧著《微分几何学》改写为现代语言和新表达形式的版本,寄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用他自己的话说:“忙,就会把悲情冲淡!”他就是用坚持不懈的工作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九旬高龄的他仍经常参加中央和市里的各项会议和活动。1992年夏,我出差回沪时,见到他每天读读诗词,写写条幅,乐在其中。
2003年3月17日外公在沪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2015年12月18日我又在外公的家乡参加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开馆典礼时参观了苏步青故居。故居是外公少年时代居住的庭院,建于晚清,2000年被授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命名为市社科普及基地,2011年入选浙江省文保单位。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去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3万人,今年又入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切使得作为家属的我们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和无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