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孩 严苛导演
来上海的这次演出,首演是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第二天是中歌剧舞剧院。两天两套演员阵容,都是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孔导直言“时间很紧”,睡眠是她唯一能挤出的时间。因为本届艺术节中,她的演员纷纷参与“艺术天空”“艺术教育”等板块的演出,所以直到首演前一天,团队成员才全体到位,开始彩排。和台上谢幕时的样子判若两人,孔导素面朝天,套着件白色外套,个子也小小的,一副年轻女孩的外表让人难以相信她的导演身份。“你们两个男孩,坐下时一定要前后叠在一起挡住一个吗?要错开!”严肃、急切的话语一出口,导演的气势立刻回到她身上。
演出晚上7:30开始,最后一次联排持续到6:30,留下一小时给演员化妆。来不及吃饭,她想多排几次尽量让作品完美。“这块灯怎么没亮?”“音响为什么越来越小了。”“演员们动作轻点,保留体力。”她操心着台上的一切,忙得不可开交。
孔子后人 执着热情
孔德辛还有一个身份——孔子的第77代后人。她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特殊的执着和热情。第一部舞剧《孔子》,让初出茅庐的她技惊四座。第二部《关公》首演后,她被称作“会导男人戏的女导演”。此次的“女人戏”《昭君》,愈发成熟的她更加游刃有余。
《昭君》是一部女人戏,昭君出塞后,促成了西汉与匈奴长达60年的和谐局面,她的政绩不逊于千军万马。孔子是文圣,关羽是武圣,他们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而在《昭君》中,孔导终于有机会导演一段爱情的双人舞。老单于对昭君出塞途中的无微不至,令他们日久生情,两人从初见的不熟悉到缠绵难舍,舞出了一段美好的爱情。老单于死后,昭君思念成疾,此时,台下很多观众偷偷抹起了眼泪。
有关王昭君传说难以撑起一部完整的作品。孔导坦言,“我创作的是我眼中的昭君。她是一个悲情人物,背井离乡,单于死后又从胡俗改嫁单于的儿子。我想给她一些人生该有的温暖,比如爱情。曾经经历的美好,支撑着她为了国家和平牺牲自己。”
舞剧最后,昭君摘帽,一头青丝早变成了白发。她在匈奴国的土地上撒了一把从长安带来的汉土,为她这一生画下了句号。
上海演出 不同感觉
“我是在上海舞校读的中学,之后读大学才去了北京。”对上海充满感情的孔导,第一部作品《孔子》就曾来过上海,之后的《驼道》也计划来沪演出。在上海,她有很多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把作品带回上海,像是一次“带孩子回娘家”,也像一次“回校考试”。当台上灯光亮起,她的心也随之悬起。最后帷幕落下,她牵着演员的手高高举起。下了台,她说:“我不仅激动,还很紧张。”能让上海观众见证她的成绩,她感到骄傲和自豪。 见习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