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新民教育/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枚手斧的记忆
虞友谦
  格致初级中学 初三(8)班 虞友谦

  小时候,当我问起诸如“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之类问题的时候,妈妈总会拉着我的手迈入自然博物馆的大门,她将我引入探索远古人类世界的天地,尽管那时我还看不懂那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

  今年暑假,我来到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忽然,我的目光在一个人类学展区的橱窗上停住再也挪不开了。玻璃后面静静地躺着一把手斧,它是一把有着几十万年历史的手斧。

  我贴近橱窗仔细端详起来。它浑身黝黑、布满沟壑。望着那斑驳的石头,我的脑中浮现出了另一番场景:

  天高云阔,我们的祖先正手脚并用,连跑带爬地在几乎盖过他身高的野草中迅速移动。他在一具不知什么动物的尸体旁停下,饿了三天的他疯狂地用“手”撕下残留的肉。突然一阵风吹过,在被风吹散的野草中他看见了不远处匍匐着的剑齿虎。他立即重新开始奔跑,而剑齿虎紧跟其后。一番拼死奔逃后,他终于躲进一处山洞,暂时摆脱了危险。

  于是我们的祖先开始思考——如何使人类能与野兽对抗。没有头绪时,他随手拿起两块石头敲击起来。也许是大自然的恩赐,其中一块石头将另一块击碎了,形成的锋利刃口将他的手划出一道长而深的伤口。他顾不得擦去鲜血感受疼痛,兴奋地跳起来——他找到了,找到了保护自己和族群的希望!

  我想:经过万千岁月变迁,手斧依然保留着它经过使用的斑驳痕迹,记述着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虽然它再也不用去砍砸、去劈裂、去切割,但在博物馆的小小橱窗里,他默默地告诉一代又一代后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曾经怎样生活、又怎样去适应和改造这个世界。

  ●教师点评:

  小作者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一枚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手斧将上海和纽约、远古与现代融合在一起,将自己在博物馆中的追问和联想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主题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现代中学生探索自然、心系发展的自觉。

  指导老师:格致初级中学 戴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3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5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8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新时代·喜庆十九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A24版:金山教育/新民教育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养生节专版/新民健康
上海“小作家”优秀作品选登
刮大风了
我想唱首歌
一枚手斧的记忆
难忘的西双版纳植物园之旅
和“时间”交朋友
音乐的颜色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专版A23一枚手斧的记忆 2017-10-25 2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