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二十年前,我在洛杉矶一个叫小台北的地方等人,坐着要了一杯咖啡。边上有一家杂货店,有三位老伯站在门前闲聊。因为他们讲的是上海话,引起我的关注。我与几位老伯攀谈起来,结果才知道,有两位老伯来自上海,一位来自苏州,基本上都可以算是上海人吧。他们都是随着自己的孩子移民来美国的。老伯们听说我来自上海,不禁很动感情。离开家乡久了的人,都这样。我问老伯,你们在这里干啥?老伯们告诉我,他们是专门在这里来拿报纸的,拿的报纸是刚刚在美国上市的《新民晚报》,一份来自家乡的报纸,成为他们在美国生活的最大乐趣,每天都在期待着报纸的到来,每天都来,期期都看。只要是关于家乡的消息,他们每一篇文章和报道都爱看。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是有一天没有拿到报纸,就会感到这一天白过了。我被老伯们对家乡的感情所感染。
我在上海所住的大楼里,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也会有好几位老伯或者阿姨会专门坐电梯下楼来拿报纸,老人们也就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或者活动活动手脚。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传媒时代,但是,老人们依然还是生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喜爱看报,喜爱从人们不经意的小块消息里品味生活与时光。这种节奏在今天的很多人当中已经被忽略,但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轨道,你忙你的,我看我的,这种相互不干扰的自在生活其实想起来很不错。
以前我们楼里每天来送报的信使都是手捧着一大捆的报纸信件,走到信箱前,由于邮件与报纸过重,不得不把报纸先放在地下,然后再熟练地将报纸信件塞进信箱里。现在订阅报纸的人家少了,信使们的工作量明显地减轻了,代之而来的是每天差不多要来十几次的快递公司员工,一位送快递的小哥告诉我,他一天至少要来十多次才能满足要求。
人们的生活总是这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总的感觉,人们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纷纷感叹“时间去哪儿了”。而报纸其实是一种人们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查阅关于报纸的历史,才知道从唐朝就有了,《开元杂报》《邸报》《朝报》《进奏院状》等等,上海的《申报》也有150年的历史了。这些曾经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报纸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进了博物馆藏书楼,而人们留在报纸中的那份对生活的感情却永远迷人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