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款手机新品发售,新增了“人脸识别”的功能,从此竟也不用设置密码、指纹、九宫格,只需对着屏幕刷个脸即能解锁。一时间,粉丝们都很雀跃。
作为文科生的我,对高科技一直是敬而远之的,生怕露怯,好在有个学理科的助理,可以深入浅出地将“刷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总算让我明白:将来的某一天,真的可以“凭脸蛋吃饭”了,不不,不仅如此,更可以不带钱包、凭借刷脸走遍天下了。但助理也殷殷告诫:老大,“刷脸”这活儿前景是好的,但眼下还是要谨慎着用哦,千万别赶时髦惹来麻烦。
所以说吧,凡事总有正反两面的:一方面,是科技日新月异带来的生活便利,无论是出行、还是购物,都能省略诸多烦琐手续;而另一方面,则是个人隐私的泄漏、或者其它意料之外的麻烦。
说着说着,还真就碰上了麻烦事儿。前不久,我们公司的考勤系统也开始鸟枪换炮了,用上了指纹和人脸打卡。按理说,这确乎是好事,但实际运作下来,却是利弊各半:有利的是再也不怕考勤作弊,因为仪器只认得本人的指纹和脸部,所以,“代敲卡”之类的事彻底杜绝了;而弊端则是仪器时常会跟你开个“小玩笑”,搞得你人在囧途、狼狈不堪。
那天去上班,我兴冲冲地对着墙上的仪器凑上脸去,没想到“热面孔碰着只冷屁股”——人家毫无反应;摘下墨镜再试,依旧沉默;再换副无框近视眼镜,还是不睬……这时候后面已有多人等候,见我窘迫便哄然大笑。最后还是按了指纹,总算过关!文科生对于这事一直想不明白,便去人事部询问,回答我说是当初录入时戴的是另一副眼镜,所以,换了眼镜、或者不戴眼镜,人家就不认识你啦!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最奇妙的,一个词说着说着,就演绎出了新的含义。比如“刷脸”,在网络上已经成为了“颜值”的代名词,意思就是长得好看的人比较占便宜。今年月饼季,外埠某个超会玩的店家,还真就做了个H5微信小游戏,名字叫“刷颜值换月饼”。作为同行,本着亲自体验之目的,我也开始“刷”了:从小到老的所有照片,从婴儿肥到青春万岁、从旖旎少妇到满脸沧桑,依次通刷一遍,但每次显示都是“颜值堪忧”,简直叫我绝望:敢情“女大十八变”是个伪命题啊,咱也是有过豆蔻年华的好伐!还好店家比较贴心,针对我等人士又专门搞了个“颜值堪忧、才华来凑”的活动,只要写上一段逗逼文字,就有获奖希望。这个咱比较拿手,三两下拟就美文,还果真得了奖——一盒月饼。
其实,说到底,将来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模样,咱们这种智商平平的普通人根本是无法想象的。网络购物、网络约车、手机支付、直至“刷脸”,都为我们的生活理念带来了根本性的颠覆,而这样的事,还在继续着,我们只需要怀着欣喜,去迎接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