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敢做事,但不蛮干
这几次起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使发动机保持在了有效范围内,保持了飞机的可操纵性。同时顾博边飞行边观察发动机温度变化趋势,一旦发现超温,就立即收停油门。
15时38分,飞机已经从万米高空俯冲下降至相对地面5000多米的高度,此时距离机场仍有100公里。
在多次起动发动机失败,接近跳伞边界的情况下,顾博、张晓松仍然保持沉着冷静,继续开车动作。他们分工明确,密切协作,顾博保持飞机状态,张晓松判断飞机位置,并相互鼓励。
就这样,在飞机俯冲进入起动包线后,终于将右发成功起动,飞机恢复部分指示,此时飞机速度已接近700千米每小时。
15时39分00秒,在相对地面2000多米高空时,左发也起动成功。险情大为好转,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此时的机场,早已启动应急预案,各个抢险救援系统全速运转起来了。各类值班员、应急抢险人员各就各位,消防车、救护车、抢险车、指挥车等各类车辆紧急启动,机场上其他飞机也快速有序疏散。塔台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望着远处的天空,焦急地等待着……
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后,二次雷达信号中断,指挥员无法通过雷达显示器了解飞机确切位置。情报保障落在了一次雷达肩上,指挥员要求塔台标图员严密监控飞机状态,确保雷达情报准确连贯。标图员用笔一点一点在标图板上标出飞机航迹点。
飞机双发起动成功后,二次雷达供电恢复正常,塔台收到飞机高度显示,指挥员李吉宽据此不断通报飞机位置,果断下达了一系列正确指令。
返航过程中,顾博在检查飞机惯导工作情况时,发现双惯导同时退网,无法显示姿态、位置和航向等信息。在此情况下,指挥员李吉宽有序引导,张晓松保持飞机状态,顾博在前舱寻找机场,空地密切配合准备返场着陆。
在距离机场14公里时,两条跑道像银色的细带出现在顾博眼前,机组立即建立起落航线。由于情况紧急,飞机进行应急反向落地,地面保障人员迅速将升起的拦阻网放下,开启盲降雷达。
16时04分00秒,在指挥员的指挥引导下,飞机反向安全着陆。
至此,从飞机双发停车到起动成功,顾博、张晓松经历了整整5分钟300秒的惊心动魄、惊天逆转!而从险情发生到安全着陆,机组整整经历了整整30分钟1800秒的险象环生、生死考验!
这次特情处置,他们创造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蓝天奇迹,挽救了飞机,挽救了型号,挽救了机载科研设备。
随后,他们联合设计厂家,从技术层面上深入分析了此次特情原因,细致分析每一组数字,搞清楚了问题的根源,完善了设计。
当问起为何能在如此极限条件下成功处理特情时,顾博说:“正是因为我熟悉飞机和发动机之间的‘小脾气’和‘小秘密’,才能够达到平衡两者之间关系,最终成功起动双发。”
“紧张会让人或成为一头狮子,或成为一只兔子。”这是顾博最喜欢的一句话。80后的顾博,自从2006年12月调入试飞部队后,他的人生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入选某重点型号试飞部队、出国培训。作为一名80后试飞员,他深知光有过硬的战斗精神和作风不够,还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具备过硬的试飞技术,力求成长为一名“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试飞员”。
试飞是科学,不是逞强。英雄是凡人,不是传说,更不是神。
那一晚,几杯啤酒下肚,顾博和张晓松敞开心扉:“启动了6次,左右发动机各启动3次,只要有一次启动不了,就是和死神的握手。”
“我们连跳伞的地方都选好了,我们是专业的试飞员,既不放弃,也不作无谓的牺牲,如果挽救不了飞机,也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我们敢做事,但不蛮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