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一年级某班的家长委员会竞选截屏,近日成为焦点。在这场竞选中,一些家长晒名校学历、海归背景、高管职位,被网友戏称为“堪比竞选CEO”。这样的家委会竞选,似乎变了味,变成了“拼爹妈”、拼资源。
成为家委会成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这样的表述较抽象,但也较全面地提供了一个答案。在这个答案中,并非只有社会精英才能成为家委会成员。家长的参与热情值得肯定,但比拼学历、职位等因素,既无必要,也会给孩子带来价值观上的负面影响,让孩子过于看重家庭资源的影响力。
家委会竞选变了味,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人审视家委会的运行是否符合组建初衷,以及家校关系是否正常。可以看到,在那些热传的截屏中,家长们既是在拼实力,也是在拼资源,比拼能为学校和班级提供怎样的服务。根据上文提到的《指导意见》,家委会的职责,一是参与学校管理,包括对学校工作提供支持、提出建议、进行监督;二是参与教育工作,包括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自我教育优势;三是沟通学校和家庭。家委会的职责内容如此丰富,但现实生活中,家长的“资源优势”似乎被摆到了过于重要的位置。对于学校来说,不应过于看重家委会成员能够提供的资源、人脉,或在家校合作中模糊家庭和学校的职责边界,比如家委会成员成了“助教”“义工”。在家委会竞选中,学校应该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家长想要加入家委会,为的是孩子得到“关照”。新华社报道,有些学校的家委会存在“潜规则”,比如老师遇到学生选拔活动,会先由家委会“瓜分”一遍。即便不存在“潜规则”,对于积极参与家委会的家长,有些老师也会给他或她的孩子一些优待,仿佛是对家长付出的“褒奖”。这样的“交换”,是非常有害的。家长的付出需要肯定和鼓励,但这种肯定和鼓励,不能落在孩子身上,否则,对其他孩子是一种不公。
家委会及其竞选不能变成比拼家庭资源的场所。家委会真正发挥家校良性互动的作用,才能正面影响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