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尝试动作片
《超国界行动》不是上影厂派给黄蜀芹的任务,而是一个陌生朋友的毛遂自荐。在一次《童年的朋友》试映活动结束后,一位年轻人找到黄蜀芹,说:“《童年的朋友》拍得真好,我非常喜欢。黄导,我给你写个剧本吧?”黄蜀芹礼节性地笑笑,说“好呀”,也没当回事。
不久后,黄蜀芹果真收到这个叫程十庆的作者送来的《超国界行动》。一读,原来是部虚构的动作片,跟《童年的朋友》有天壤之别。故事讲的是国际恐怖集团“黑色风暴”派遣恐怖分子潜入我国,行刺来我国访问的某国首脑卡纳莱斯将军。有趣的是,因为喜欢《童年的朋友》这部电影,程十庆特地为剧中女主角取名“童年”。
黄蜀芹心动了。主观上她愿意尝试改变。作为一个导演,她希望自己能驾驭不同类型的电影,不想固定在一个模式里。客观上讲,《童年的朋友》是一部比较沉的电影,拍完后,人的情绪也跟着往下沉。这样的情绪急需一次释放,而拍摄《超国界行动》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
为了避免有人对号入座,黄蜀芹首先把片子定为“未来式侦破片”。人物是未来的,故事也是虚构的,她要创造出一种假定性,不管是搭景还是服装、道具,都要特别前卫。所以,她对美术、服装部门提了要求:服装不能是中国式的,也不能是任何国家的样式,必须专门设计打造。拍戏用的枪支都是编剧程十庆去借来的,是当时最时髦的礼品枪。
有同仁问黄蜀芹,拍《超国界行动》追求什么风格?她说,“我才拍了三部影片,谈不上什么风格,我追求一种自我开发。‘开发’,我喜欢这个词,一个积极的动词。生活在飞跃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不断开发,不断前进。”
所以,这部《超国界行动》虽说在当时算是一部商业大片,但黄蜀芹还是要按自己的独特方式来拍。整部电影的时间线为五天,主线虽为侦破,却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几乎每个观众都已料到卡纳莱斯将军不会在中国被杀。既然结果已经明了,如何吸引观众?只有一个方法——把凶手潜入、行刺、被破获的过程表现得越接近真实就越好看。明明是编的,却像是发生过的真事一样。黄蜀芹要用纪实性故事片的方法,来拍摄一部动作片。
作为一名女导演,黄蜀芹很明白自己擅长抒情戏,拍武戏不是强项,便决定武戏文拍,注重人物刻画——邝野与童年这对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发展,邝野与战友路远的友谊,邝野与严处长的相互信赖,杀手间的利害关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路远的牺牲、方舟及童年的被利用……三年后,将军还是死了,这些都体现出国家利益至上的悲壮和国际政治斗争的残酷。
黄蜀芹这么要求摄影师夏力行:“在镜头处理上,以大全景、全景、中景运动镜头为主,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尽量少用单独的人物近、特写镜头。用光上要大胆突破,不仅外景光效要自然,夜景和内景更要讲究,尽量采用高速片,减少人工光的痕迹。灯的造型与光源方向都要有构图感,为加强气氛服务。”
对景的造型,黄蜀芹也有独到的设想:“要拍出国家气质,要有国府风度,而不是时下流行的港澳味。”所以,她心目中的场景,要么是大红墙、宫殿式房屋,要么是新建筑群,以大块面为主,切忌零乱、琐碎。
《超国界行动》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时,一票难求。定价3角钱的票子,被黄牛炒到10元一张,成为当年上影厂票房最好的一部。电影院赚的钱和黄蜀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她还是拿着200元基本工资,当然,想到自己的电影能成为那一年上影厂拷贝卖得最多的电影,黄蜀芹还是喜滋滋的。
黄蜀芹满怀着喜悦地把《超国界行动》转成录像带,带着儿子大圣回到泰安路120弄1号,请全家观看。第三代的年轻人都看得兴高采烈,黄蜀芹脸上泛起笑容。但她想知道父亲、母亲的评价,这是最重要的。学过心理学的妈妈一如继往地善解人意:“真好呀,拍成这样,真不容易啊!”可一直沉默的黄佐临嘟哝了一句:“这拍的是什么呀……”然后起身上楼,再也不下来了。黄蜀芹不由脸红,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这种电影可能不入父亲法眼,还是像被兜头浇了盆冷水。那天,黄蜀芹连晚饭都没吃,带着儿子灰溜溜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