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规土局公布了一批新命名的道路名称。它们分布在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奉贤区等区。事实上,不少新道路名称,都是与老地名息息相关。而上海正进行的全市范围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已经进入尾声,届时将全面摸清本市各类历史地名的“家底”,并建立相应的老地名数据库。
两次普查时隔30年
据上海市测绘院高级工程师花叶介绍,上海是我国近代文明的发祥地,有着大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名。通过本次地名普查,对上海的各类地名文化、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排摸和挖掘,需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那些面临消亡的古镇、古村落、城市文人、自然等等地名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加大地名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力度,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进一步提升本市文化软实力。
“1979年至1986年,上海市曾经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对本市大部分地区的地名及其属性进行整理、录入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地名档案工作机制,编撰出版了地名志、地名录等图书,并出台了相关法规文件。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进展,近30年来,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的地名资料又出现了严重滞后,地名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花叶说,“上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于2010年开始5个区进行试点(浦东新区、宝山区、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县),2014年全市全面铺开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将梳理本市地名管理流程,理顺地名管理体制,为建立健全地名管理服务体系的目标做准备,并将利用普查成果,开展地名文化学术研究,探索地名的发展规律、历史文化特征和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等。”
上海市测绘院目前针对上海市11大类47小类的地名普查数据类别,完成了相应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普查成果数据符号库的设计与建设。实现了地名普查从资料收集录入到成果数据入库的无缝衔接,也为后期各类成果的自动输出以及今后图库一体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花叶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为例,在数据中就一系列的信息:如:所在(跨)行政区为淮海中路街道,地名的来历,以历史事件名称命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义,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一幢石库门楼房,建于1920年秋。当时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城的寓所。1961年3月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
老街延续城市文脉
当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同时,保留下了不少老街和老路,以及老路名。如日本的“西门町”、英国的“贝克街”等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一座有老马路、老路名的城市,才是有文化内涵、有深度、有韵味的城市。
上海有不少老路名,如浦东新区的烂泥涂路,长宁区的法华镇路,普陀区的药水弄,原南市区的地方厅路等,它们是上海建城几百年的见证,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代甚至元代。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历经沧桑,尽管不少老路老街的历史风貌尽失,但不少老路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它们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上海人的情感记忆。这些老路名,在土得掉渣的外形中,充满了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反映了历史的人文环境,彰显了城市的魅力。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科协递交《关于让上海老路名续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到,我们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利用的理念,学习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和启示,参照国际的惯例,从制度保证上强化管理,兼顾老路名的纪念性和市民性,追求“人与城市”“城市与历史”的和谐,注重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兼顾文化传承,做好城市记忆的文化重塑。
特别是对每一处老路名,可在路政部门竖立的道路牌周边,由文物保护部门另竖一块用中英文双语说明老路名历史渊源的纪念性牌匾,让所有来上海观光购物的海内外游客,都能了解老路名的历史沿革,留住城市的记忆。特别是有些用地域方言命名的路名,如老城厢内的“外咸瓜街”,很难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因为这条街在历史上曾是众多腌制、销售咸鱼的宁波籍商贾,而宁波方言把“咸鱼”称作“咸瓜”。这些都应该通过文字说明,使大家了解路名的由来,延续城市的文脉。
不少政协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卢永毅委员表示,近代上海的房地产开发都是小规模的,因此往往一个街坊内就有多组居住小区,尤其是里弄,每个弄堂都有自己的命名,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地名的历史。而在当代,经历多年中心城区各个区的旧区更新建设,许多街坊甚至成片旧区原有丰富的地名基本上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居住区开发,以及与原来地名历史完全无关的新命名,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开展上海历史地名留存状况的调查,明确历史地名的遗产价值,提出历史地名保护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朱建国委员建议,制定选择列为保护的原有地名的标准,建议在中心城区,以“路”为记录基准,对某一条“路”上具有特点、特色的建筑群、建筑物,予以标注;在市郊乡村,以“村”为记录基准,对村中主要建筑群、建筑物位置予以标注。同时,建立网上上海地名沿革对照详尽资料库。资料库中显示的数据除了地图外,还应增加特色建筑物图像,并配以文字说明等。
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上海市规土局在答复市科协《关于让上海老路名续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建议》提案时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老地名的保护及利用。如虹口区的畅心园路,青浦区的盘龙浦路、顾会浦路等,都是结合老地名命名的新的规划道路名,规划道路名均已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予以明确。
同时,通过编纂地名图、书、典、志等开展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宣传,除了定期编制、更新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地图外,近几年,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撰出版了《旧忆新说——上海世博园区地名备忘录》《徐汇区地名志》《青浦区地名志》《松江区地名志》。长宁和静安两区地名办在挖掘历史地名文化的基础上分别编写出版了《西区纪事——长宁地名寻踪》和《静安地名追踪》等书。这些地名文化产品为保护和宣传地名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市规土局风貌(地名)处副处长俞德鸣表示,在普查后阶段,地名管理部门会通过充分挖掘地名普查成果,促进地名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我们会建设优秀地名文化研究、考证和发布平台,开通一批地名文化专题网站,编制发布《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地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利用碑、牌、展示厅、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宣传地名文化。结合上海特点,通过与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合作,策划今后五年的上海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通过地名文化建设,留住城市根脉,塑造上海品牌。”
著名学者冯骥才曾经在《老街的意义》一文中表示,一个城市由于有了几条老街,便会有一种自我的历史之厚重、经验之独有以及一种丰富感和深切的乡恋;它是个实实在在的巨大的历史存在,既是珍贵的物质存在,更是无以替代的精神情感的存在,这便是老街的意义。
虽然随着城市的改造,一些老街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曾经的地名却是其历史最好的承载。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伴随朝代兴替、行政区域调整、民众迁徙等因素,鲜有亘古不变的地名,而地名的变化过程又成为一部专门的历史。今天我们关注地名,并不是说地名就不能改变,特别是在城市的变迁过程中,一些老街面临被拓宽、改道,甚至是消失,关键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原有的地名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