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土执棒的吕嘉,说起如今备受瞩目的上海乃至中国交响力量的崛起感慨万分:“硬件设施的完善、市场的日趋成熟,都为中国交响夯实了基础。尤其是年轻一代交响乐迷的成长、成熟,令许多西方国家的业内人士羡慕。”但他强调说,前途虽光明,但要让中国交响事业有质的飞跃,还需每个演奏者掌握乐谱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如果只注重演奏的技巧而忽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那么你最多不过是拉琴的匠人,而非艺术家。”24岁便获国际指挥大赛第一名,26岁便任职意大利国家歌剧院并成为时任最年轻音乐总监的吕嘉,丝毫不担心中国演奏者们在技巧上的造诣,他说:“难就难在要演绎出作曲家在写这段旋律时所处的情境和当时的心情。而这份‘切肤之感’,需要演奏者了解作品的背景,熟悉作曲家本身的经历,这些都是乐谱之外的‘案头工作’。”
以当晚音乐会上演出的两部分量较重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作品为例,吕嘉介绍说,上半场的《交响舞曲》虽名为“舞曲”,但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舞曲。它是拉赫玛尼诺夫生命中的最后一部杰作,乐曲或多或少都弥漫着一种“苦涩和虔诚”,“确切地说是一种对平静的渴望”。吕嘉曾读过拉赫玛尼诺夫对这部作品的感受——作曲家说:“我试着从心灵里把音乐记录下来,简单地,直接地。不管我心里有爱、悲伤还是苦涩,这些情绪都会成为我音乐的一部分。”在吕嘉看来,如果吃透了这段话,那么你就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这样的情感。
“看起来我们演奏的是音符,可最终诉说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情感。”吕嘉说。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