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近20万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627家,食品流通企业12.8万户,餐饮服务单位7万多户。
1-10月,全市主要食品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97.7%;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2起。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态势。
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情况,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申城还需要哪些新探索?今天上午,本市贯彻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情况的报告,以及执法检查报告提交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审议。
临时备案
规范无证小餐饮
今年,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小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目前符合条件已备案纳管1384户。同时,取缔一大批违法违规经营摊点,1-10月全市整治约2.4万户,其中取缔1.3万户。
曾经,众多小餐饮,都是无证无照经营。今年7月,申城全面实施小餐饮备案制度,依据“分类施策、从严监管、减少存量、严控增量”的原则,对无证餐饮实施精细化管理。临时备案虽然降低了入市门槛,对曾经的无证无照小餐饮而言,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却不降反升。
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的小餐饮能够获得备案:一是有需求且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三是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要求。备案状态最多三年。因为市食药监局和市工商局分析大数据表明,近年来,申城餐饮单位经营两年半之后,或者经营不善退出市场,或者发展壮大。临时备案以三年为限,有助于倒逼经营者升级换代,获得食品经营许可。
但,有了临时备案制度,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执法检查表明,目前对无证生产经营和食品摊贩的整治仍存在“运动式”执法,一些区域的无证生产经营户、未登记食品摊贩仍处高位。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备案小餐饮维护食品安全,是单靠经营者自觉,还是监管部门拿出明确的标准,让整洁、安全的餐饮环境成为经营必备。
不光是经营者,监管者也是时候和潜意识里的旧观念说再见了。小餐饮价格不高,却不等于低端消费,更不意味着“脏乱差”。
无证无照小餐饮告别“黑户”,临时备案,是一次契机——无论是对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提升社区自治共治能力,还是对改善家园品质,让更多人有尊严的生活。
行刑衔接
食安处罚零容忍
今年1-10月,全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共计39.6万多户次,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4024起;侦破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2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5人。
今年8月,在上海三中院,市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组旁听一起案件庭审。三名被告人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次获刑15年、7年、3年。获刑者分别是上海姜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财务主管和财务人员,这家公司将超过保质期的进口奶粉、烘焙原料贴上虚假生产日期标签,在实体店和网店销售,非法获利。
这起案件,仅是三中院审理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中的一起。今年1-7月,三中院共受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6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34件,涉及药品安全26件。梳理这些案件,可以总结出当前申城食品安全犯罪的几个主要特征——
■ 涉案食品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 涉案药品集中在性保健品及麻醉剂、美白针剂、肉毒素等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和未经检验而销售的药品
■ 涉案人员主要是来沪从事食品行业的个体户和私营业主
■ 涉案罪名主要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其他还包括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只要有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即便尚未造成后果,也要入刑;依据危害程度,量刑标准从拘役至死刑。刑法“零容忍”,不仅是维护食品安全的需要,更是人们对生命尊严的不将就、不凑合——干净而安全的食物是最起码的生存权利,是最起码的获得感。
申城要建成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就要有“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最严”的理念和标准,需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行刑衔接”,准确判断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严格适用法律,依法加大打击力度。迄今,三中院已与市食药监局签订“加强重大食品药品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备忘录”,建立双方对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信息的沟通和公布机制,提升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精准打击。
执法检查认为,要实现“最严”目标,行刑衔接,不仅在于事后刑罚,更在于事前风险管控。谁执法,谁普法,食药监是执法主体,也是普法主体,面对大量只顾烧钱赚钱的商家,尤其是一些近似法盲的网红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如何精准推送,可否做到——只要有网红店冒头,就送法上门——更充分的普法,更充分的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才更有底气。
网络订餐
精准监管大数据
目前,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网络订餐平台入网餐饮单位网上监测7800多户次,开展网络订餐食品监督抽检1800多件,合格率达89.4%。
但凡“订餐”,都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舌尖安全”少不了“网络订餐”,订餐平台自然也不会在食品安全监管视野之外。近年来,申城实施食品安全最严监管制度,新型业态,特别是网络食品经营,更被纳入监管视野。
2016年,市食药监局开始对大众点评网、饿了么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宣讲,约谈存在问题的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监测,督促其履行法律义务。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本市已对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网络订餐平台实施行政处罚,同时鼓励网络订餐平台采集和应用政府许可监管数据,开发数据接口,2万多户餐饮单位的监督公示脸谱等信息已经上线。
面对网络食品经营迅猛发展之势,地方立法积极应对。依据现行条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违法行为,都应当立即停止为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及时删除或屏蔽入网食品经营者发布的违法信息。
同时,实施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如果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行为的单位、个人,以及明知从事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却仍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其他条件的单位、个人,信息将被纳入本市信用信息平台。从日常监管、行政许可、享受政策扶持,到政府采购,会引发“惩戒连锁反应”。严重时,将关闭平台。
地方立法正以互联网思维引导、规范新型业态健康、有序发展。行政监管部门与网络订餐平台的食品安全大数据共享,实现政府数据与网络订餐平台实时对接,并指导网络订餐平台开发市民食品安全评价大数据分析手机应用,将网络第三方平台上集中出现的差评作为线索,以便精准监管。
为此,执法检查的一种建议是,更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食品安全领域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才能保障“最严监管”。
记者手记
12345,打过吗?
申城有条市民热线:12345。
这条热线,管的事,包罗万象,当然也包括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特别是小餐饮,量大面广,监管部门或许会说,单枪匹马,监管起来,难免捉襟见肘。的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社区里的小餐饮,秩序井然,同样也离不开社区自治和共治。肇周路、吉安路一带是典型的黄浦老城厢,曾以“脏乱差”出名。去年以来,志成社区举行多次居民听证,请居民代表、小摊贩、市场监管部门坐下来讨论规则和规矩,明明白白,从此再无“脏乱差”。
作为市民,为了食品安全,即便没有机会也去参加社区听证,但有个12345市民热线,在等着;今后,若遇见了食品安全问题,不妨也打个电话。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