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窗口期。上月,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事实上,冲浪AI,上海早已开始前沿布局,加速奋进。在我国部署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类脑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脑科学“两翼齐飞”。早在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就已提出“积极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前沿布局”。“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这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对此深有感触。
如今已享誉海内外的很多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很多创意、很多研发、很多产业化工作,都诞生在上海。2014年起,由中科院上海分院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共同实施的上海“脑—智工程”,产生了很多奇妙的“化学作用”:不仅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科研机构与企业不再“单打独斗”,科学家可以办企业、企业家也可发科学论文,更是鼓励各工程团队共同研发、相互使用技术、互相投资。比如,全球率先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投入商业使用的寒武纪科技,此前基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多次获奖,但缺乏应用,加入上海“脑—智工程”平台后,成立了寒武纪科技公司,顺利推出了产品,公司市值水涨船高。又比如,在人工语音领域早已声名远播的科大讯飞,在上海看到了多语种翻译的市场需求,还找到了技术和产业同盟,其多语种翻译业务现在上海已有多个研发和产业化部门。
打破了科技与体制的条条框框,上海“脑—智工程”进展喜人:一方面,上海“脑—智工程”中心已在临港科技城聚集起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各类企业,正着手开展更大规模的技术整合;另一方面,预备在张江实验室搭建全球最先进的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延揽更多人才;创新体制机制的“上海脑—智产业联盟”明年启动,不仅将云集科大讯飞、寒武纪科技、新松机器人、联影医疗影像科技、爱观视觉科技等国际领先企业,未来还将诞生新的公司、新的AI龙头企业。从张江到临港,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路线图日渐清晰。在席卷全球的“AI浪潮”面前,上海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