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
~~~——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
~~~——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
~~~——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智能,其实无所不在
——访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张旭
董纯蕾
  随意列举最近当红的大事件——热议不断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在深圳上路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新近出台的“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工智能“无所不在”。似乎每个人都晓得那么点儿人工智能,又似乎每个人都担心自己懂得太少,甚至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AI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院士近日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张旭是神经科学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脑—智工程”负责人。

  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

  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张旭的答案是:目前还没有单一的定义!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无法简单定义。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源于当时也很年轻、不断有里程碑式发现的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算法与脑科学密切相关,两者同步发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细,AI算法的发展才与它开始脱离。“脑科学就是非常交叉的学科,人工智能的交叉性更大,除了脑科学,还涉及数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太多学科。”

  如今的主流算法是神经网络计算,它其实几十年前就已诞生,但一度因为缺乏应用而没有广受关注。现在为什么这么红?张旭告诉记者,既是因为算法本身的不断改进,更要归功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能力的飞跃、智能手机的出现等技术条件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的丰富,于是涌现了大量AI产品。“不过,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反而令人担心。”张旭指出,单一算法总是有限制的,神经网络算法现在再红火,也迟早会遭遇发展瓶颈。到那时,怎么办?进一步深化研究神经网络算法的同时,一定要在核心算法和技术研发上另辟蹊径。据张旭透露,上海“脑-智工程”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算法,储备相关理论与技术。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

  “提到AI,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机器人。如此理解人工智能,未免太肤浅了。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便利,绝不仅仅是机器人。”张旭直言,世界上最好的AI科学家与研究机构,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如何与脑科学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事实上,人工智能产品、脑疾病的防治等,都属于相辅相成的一个体系。他相信,不久的将来,脑疾病的药物靶点与诊断试剂,脑成像、脑扫描、脑分析等技术装备,类脑芯片、语音计算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工业制造和生活服务之外,人工智能会在更多领域造福人类。

  创造不会被AI时代淘汰

  “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你都没法想象。”张旭展望说,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就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普惠的社会财富,让社会越来越有效,也让人的价值越来越得以体现。

  那么,AI会不会让人类大批“失业”?张旭坦言,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但是根本上不会取代人。未来,一些耗费人力的工作可以交给AI代劳,人可以更多地从事需要人类情感,尤其是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作。“我们要去适应和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需要建立新的世界观,需要在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做好准备。”据张旭介绍,上海也正在布局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上海奋进在“AI浪潮”最前沿
人工智能,其实无所不在
我国造船业创多项“世界之最”
船舶插上“鱼翅” 海上行舟平稳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人工智能,其实无所不在 2017-12-06 2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