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
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张旭的答案是:目前还没有单一的定义!人工智能不是单一学科,无法简单定义。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源于当时也很年轻、不断有里程碑式发现的脑科学。人工智能的算法与脑科学密切相关,两者同步发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细,AI算法的发展才与它开始脱离。“脑科学就是非常交叉的学科,人工智能的交叉性更大,除了脑科学,还涉及数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等太多学科。”
如今的主流算法是神经网络计算,它其实几十年前就已诞生,但一度因为缺乏应用而没有广受关注。现在为什么这么红?张旭告诉记者,既是因为算法本身的不断改进,更要归功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能力的飞跃、智能手机的出现等技术条件的成熟与应用场景的丰富,于是涌现了大量AI产品。“不过,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反而令人担心。”张旭指出,单一算法总是有限制的,神经网络算法现在再红火,也迟早会遭遇发展瓶颈。到那时,怎么办?进一步深化研究神经网络算法的同时,一定要在核心算法和技术研发上另辟蹊径。据张旭透露,上海“脑-智工程”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算法,储备相关理论与技术。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
“提到AI,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机器人。如此理解人工智能,未免太肤浅了。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便利,绝不仅仅是机器人。”张旭直言,世界上最好的AI科学家与研究机构,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如何与脑科学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事实上,人工智能产品、脑疾病的防治等,都属于相辅相成的一个体系。他相信,不久的将来,脑疾病的药物靶点与诊断试剂,脑成像、脑扫描、脑分析等技术装备,类脑芯片、语音计算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工业制造和生活服务之外,人工智能会在更多领域造福人类。
创造不会被AI时代淘汰
“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你都没法想象。”张旭展望说,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就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断增加普惠的社会财富,让社会越来越有效,也让人的价值越来越得以体现。
那么,AI会不会让人类大批“失业”?张旭坦言,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些人的工作,但是根本上不会取代人。未来,一些耗费人力的工作可以交给AI代劳,人可以更多地从事需要人类情感,尤其是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作。“我们要去适应和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需要建立新的世界观,需要在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做好准备。”据张旭介绍,上海也正在布局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