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任政先生学书法。先生教我老老实实从唐楷学起,而后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经过几年临摹,自觉有点像模像样了。有一次,我拿了一本米芾的《十七帖旧拓本》,跟先生说,我想学草书。先生放下手中的笔,翻开字帖,用黄岩上海话说了一句:“侬蛮聪明咯。”我自知生性愚钝,但求勤能补拙,何来聪明之言!经过几十年的人磨墨,墨磨人的临摹学习,至今我才明白任老师说的“聪明”二字的真正含义。其实这个聪明指的是,你想要把传统书法真正学到手,草书是必修之课。前辈书法大家潘伯鹰先生说过:“以学书的艺术和技术论,草书是最高境界。因之学书者不能以草书胜人,终不为最卓绝的书家。”可见草书对书法学习是何等重要。
我们常说的草书,其实可分为章草、今草和大草三大类。它们虽同为草书,但还是有区别的。
当年我从任政先生学草书,老师告诉我,写好草书一是要学会“兜圈子”;二是要学会“守规矩”。兜圈子,就是保持中锋运笔,以转代折,化方为圆。笔势要圆而连贯,笔画与笔画,上字与下字要骨肉相连,即使骨头(笔画)断了,也要连着筋(笔意)。所以那种笔断意断,圭角外露,任意扭曲,转折生硬的草书,违背了草书使转灵活和引带流畅的基本要求,不能算好的草书。所谓守规矩,就是每笔每字都要符合“草法”,不能随意减笔添画,凭空臆造,乱写一通。文字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易识易辨是第一要求,草书也不例外。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草书对偏旁部首、字形结构已形成一定的规范,书写者应该予以遵循。比如草书的“三点水”,应先写上面一点,再将下两点连写成竖形一挑。如果不写上面一点,只写竖形一挑,那草法则认定为言字旁或单人旁了。另外,草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形近异字、同形异字的写法,所以学草书,还有一个“背字”的要求。
目前书法界比较公认的初学草书最好范本,是隋朝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明万历年间的韩道享,曾从历代草书的笔画和结体中,找出了一些规律,编写了易记的五字一句的《草诀百韵歌》。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也曾依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四原则,搜集整理古今草书精华,编写了《标准草书》一书,这些都可供初学草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