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央定计划建立空军
照亮春天的第一缕光辉来自一间窑洞。
1949年3月8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窑洞里的油灯之光亮到深夜,与灯光一样热烈的,还有涌动在人们心头的阵阵热情。这个晚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悉数到齐,由主持东北航校工作的校长常乾坤、政委王弼作情况汇报。
常乾坤向中央领导们介绍了在东北创办航校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成绩。1946年3月1日,在吉林省通化市正式成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毛泽东兴致很浓,听得入神,即使暂时离开一下,也要常乾坤稍事休息,等他回来后再接着讲。当汇报到航校现有的飞机装备和数量时,毛泽东问:你们现有的飞机,能不能赶上我去重庆谈判时坐的那种飞机?
常乾坤回答说:现在飞机缺少零配件,都是拆东补西,飞机的安全系数还不是很高。
毛主席又说:“很好,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培养出一些种子。”毛泽东点着了烟接着说:等着以后我坐你们开的飞机。
大家都笑了起来,屋外还有寒意,但窑洞里春意盎然。那个晚上,毛泽东一直在抽烟,他睿智的目光在灯光下闪亮。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也神情专注,兴致勃勃,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和酝酿着不久的将来创建人民空军的规划和蓝图。
这次中央领导同志召开的会议精神,决定建立一个全军性的航空机构。
3月17日,中央军委电告四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军委决定成立航空局,人员由东北航校抽调。
19日,中央军委又电告东北军区、四野:
航空局长望由常乾坤、王弼两人中选一人担任,或由常、王二人分担局长、政委。
3月24日,毛泽东、朱德在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途中,十分欣慰地给“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嘉勉复电,提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3月25日,毛泽东进入北平,从黄土高坡走出来的共产党人迈进了这座古都。当天下午,毛泽东乘车去西郊机场,由叶剑英陪同检阅了部队,回来后,住进了香山的双清别墅。在这里,毛泽东开始忙碌两件大事:一是指挥解放军打过长江,二是召开政协会议。
3月30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军委航空局在北平成立,暂编64人,任命常乾坤为军委航空局局长、王弼为政治委员。这是在人民空军成立前代行空军职能的过渡机构。
那一天黄昏,常乾坤局长从周副主席办公处直接回到航空局,连夜组织人员起草建立防空作战分队的计划。考虑人选时,邢海帆的名字进入航空局领导们的视野。
邢海帆原名邢文卓,1916年出生在四川省阁中县。1937年他高中毕业那年,正逢国民党笕桥空军军官学校(简称笕桥航校)在当地公开招生,进入航校成为天之骄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再加上,当时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航空救国思想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形下,血气方刚的邢海帆投笔从戎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年轻、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强健的邢海帆顺利入选,进入位于云南的空军笕桥航校第十二期。此后,邢海帆先后在成都、柳州陆军军官学校接受入伍训练,1939年到云南楚雄、昆明接受初、中、高级飞行训练。
此时,国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为加快培养中国空军飞行人员,国民党空军决定选派100名优秀的年轻飞行学员分两批赴美留学深造。负责选拔和考核的人就是时任国民党空军总顾问的陈纳德将军。1941年,经过层层筛选,年轻的邢海帆顺利通过陈纳德的技术考核,成为首批入选者。之后,邢海帆与入选的其他飞行学员一起,乘船经太平洋赴美,学习驾驶当时最新型的战斗机。
正当邢海帆等人乘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收音机中传来震惊世界的消息:日军飞机偷袭了珍珠港。三天后,邢海帆乘坐的船舶途经夏威夷,他亲眼目睹了珍珠港被空袭后的惨状。战舰巨大的残骸与仍然在空中盘旋不散的灰黑烟色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