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小说《丝路碧海情》以明代永乐初年郑和下西洋为背景,描写了商人王茂源一家闯荡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爱恨情仇。
1.扬帆出海
泉州西北七公里处有一座葱郁毓秀的小山,相传早在公元三世纪的晋朝,就有从中原来的移民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登山望北,寄托思乡之情,故名九日山。时至今日,九日山石刻满岩,记载着许多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
九日山下有一座延福寺,寺侧还有一座昭惠庙,庙里祀奉着闽南第一代海神——通远王李元漙。自南宋起,每年四月、五月和十月、十一月,南安、泉州的地方官或提举市舶司主管都会率僚属,在昭惠庙举行祈求出海平安的仪式。
九日山下的丰州城,在三国时代就是东安县的郡县治所。山下的金溪河与晋江相通,安溪的茶叶、德化的瓷器、永春的香、南安的丝绸等,都能通过便捷的内河航运,运送到此,再通过海运运往南洋等地。
九日山西峰石佛岩前下方,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三个斗大的字——“一眺石”。在海上丝绸之路繁忙的年代里,经常有人来到这里眺望大海,期待出海闯荡的亲人归来。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决定派遣使节到海外与诸国通好。消息传开后,沿海地区的许多商贾从中看到商机,也纷纷扬帆出海,丰州城商人王茂源就是其中之一。他与一位张姓掌柜合伙,租了一条船,采购了一些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打算亲自和张掌柜一起下南洋。
王茂源老家在安溪西坪,祖上种茶为生。年轻时,他娶了南安一位郑姓作坊主的女儿彩霞,之后有了儿子云松和女儿兰香。在云松、兰香不到十岁时,王茂源带着家人来到丰州城开了一家商铺,先是经营茶叶,后来也经营瓷器和丝绸,客户就是出海做贸易的商人。
听说丈夫打算出海,郑彩霞担心路途危险,不愿让他前去。不料24岁的儿子云松却自告奋勇要去海外见世面。耐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郑彩霞决定让弟弟郑万年陪他去。
农历十月的一天,王茂源堂屋的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为郑万年和王云松饯行。
王茂源举起酒杯说:“万年啊,此去海外路途艰难,云松就拜托你多多照看啦。”郑彩霞也举起酒杯向郑万年敬酒。
“姐夫姐姐尽管放心,这次请的船工都曾走过这条海路,经验丰富,不会有问题。即便真的遇到什么事,我也会舍命保住云松。”郑万年说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我这次下南洋,就想看看番邦人最喜欢哪些货物,那儿又有什么物产。”云松说。
“看来云松大有长进,懂得寻找商机了!”王茂源夸奖说。
“如果我是男儿,也要跟着你们一起去,见见异国风情,增长见识。”妹妹兰香说道。
第二天一早,王茂源就带人将货物陆续装上货船。等到夕阳西下时,他带着全家人来到九日山,去延福寺祈福,到昭惠庙进香。
进香完毕,刚走出昭惠庙,郑氏突感眼皮跳动,她心中一动,用乞求的口气说,“茂源,云松,这次就别去了吧,货物请张掌柜代售即可!”
“开什么玩笑,货物已经上船了,叫人代售,岂不是等于打了水漂!”王茂源不快地说。
“那可不行,我们都做好了一切准备,姐,你就别顾忌太多了!”郑万年说。
“妈!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刚才我们不是拜了海神么,海神会保佑我们的。”云松咕哝道。
“妈!你不用担心,这几天金溪港码头几乎天天都有船悄悄下南洋,人家能去,舅舅和哥哥为什么不能去!”兰香也劝说道。
“说得倒也是!”郑氏思忖了一下说,“好!你们去吧,途中千万千万要小心啊!”
船帆升起,晚霞倒映在水中,红光万道,船渐渐离开码头,船上的人与岸上的人彼此挥手告别。忽然一阵海风刮来,郑万年头上戴着的帽子被风吹落,掉入水中。
又一个不祥之兆!郑彩霞心中咯噔一跳,脚下一软,身体不由一个踉跄。兰香连忙扶住妈妈,她望着舅舅、哥哥离去的身影和远去的风帆,也不由得忧心忡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