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青春中的钻研精神在传承
林青
  林青

  我的父亲林铭纲生于1930年,中共党员。父亲14岁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抗日儿童团团长。1945年11月,父亲15岁,从华中建设大学民运系学习毕业调至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任儿童部部长、团务干事。父亲经常跟我们讲他当年在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的新旅的故事。

  在紧张而艰苦的战争年代,新旅的小战士们经常随军长途行军,为了躲避敌军的侦察、打击甚至敌机的轰炸,经常夜行军。在行军途中,有时,父亲出鼻血了,新旅的小卫生员闻讯急忙赶来,在路边放下身背的小药箱,取出药棉球塞进他的鼻孔,父亲也来不及休息,和卫生员一起加快脚步赶上正在前进的队伍。战争年代医用设备少,经常缺乏药用材料,于是,卫生员就会取出平时留意采集备用的一片薄荷叶卷一卷,塞进出鼻血的小战友的鼻孔,一股薄荷的清凉味令人缓解不适。父亲和新旅的小战友们曾参加慰问新四军军工厂、印刷厂职工、“七战七捷”战役伤病员的演出活动,后随军北撤山东、河北,到濮阳前线慰问华东野战军一、四、六纵队,以及解放济南、解放上海的文艺宣传工作。

  新旅主要是进行演唱表演的文艺宣传队,对部队,战前动员,战后慰问;对苏中地区的群众进行宣传,团员王德威、肖峰手提颜料桶(往往黑的是锅底灰、褐色的是泥土、画红星用红砖粉)和画笔,在苏中根据地和新攻占的解放区的村镇民居墙上写革命标语,画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像。新旅在每一次慰问演出后,有些团员还帮不认字的战士们写家信,有的团员给重伤员喂饭。虽然生活条件艰苦,革命工作繁忙紧张,但是,年轻的新旅团员们却一有空闲时间就注意自学文化,还分成小组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讨论业务知识。父亲说:“我在担任新旅的团务干事时,负责保管新旅的不多的书刊资料,每个团员都几乎读遍了这些书刊,演出用的剧本歌谱也是我们的学习材料。”大家还互教互学,左林等团员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好习惯,他们知道,等全国解放后,建设新中国需要年轻人掌握专业本领和文化知识。

  父亲还告诉我们,他们当年还受到新四军兵工专家吴运铎的言传身教。在1946年春节前,新旅奉命到江苏省建阳、射阳一带巡回演出,其中包括慰问正在日夜加班为新四军生产枪炮弹药的华中兵工厂职工。船行数日,新旅带着道具乐器来到兵工厂驻地,受到厂部领导吴运铎和工人们的热烈欢迎,在慰问演出前,兵工厂为新旅团员们举行了最新试制成功的杀敌武器“枪榴弹”的精彩射击表演。大家知道了,成功来之不易,吴运铎多次在试制枪炮武器时因意外爆炸事故而受伤。但当他得知前线我军武器弹药严重缺乏的时候,他刻苦钻研,战胜种种困难,革新武器,造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及各种地雷、手榴弹。这次演出结束送别时,吴运铎和新旅团员们一一握手,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正年轻,要努力学习呀,不仅为了夺取革命胜利,将来从事革命建设也是很需要科学文化知识的。”

  父亲后任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丛刊社副主编。他经常给我们讲新旅老战友中杰出人才的业绩,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他曾经教育我:“学好、用好一技之长,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本。”父亲的教诲,让我受益良多。

  十日谈

  我的红色基因

  责编:郭影 王瑜明

  中共秘密电台在我家,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热线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家装之窗
   第A23版:家装之窗
   第A24版:广告
小二黑结婚(连环画)
我不敢看孩子的眼睛
神仙也怕难为情
斑驳的启示
必修课
红色青春中的钻研精神在传承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红色青春中的钻研精神在传承 2017-12-08 2 2017年12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