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有个观点很是“弹眼落睛”,苹果公司的掌门人库克说,不怕人工智能拥有人的思维,只怕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这样的逻辑,用在新金融上也很合适。两三年里,因为一起起“跑路事件”,人们谈P2P色变,似乎连带互联网金融也没那么英姿勃发了。
这样的“怕逻辑”,是否机械,是否有点像机器一样思考?
事实上,金融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金融化,不可逆转,关键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可否并行不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金融工作要加强风险监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就在数天前,第七届外滩金融法治论坛上,创新和安全,正是法治金融的关键词。
金融,本质上是价值流通,这让它成为重要的财富工具。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也正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繁荣能力的风向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全方位的金融安全发展环境。那么,“大安全”背景下的金融繁荣,如何实现?在这里,不妨剖析外滩金融集聚带辐射范围内的“大安全”案例。
淮海中路街道辖区内拥有淮海中路商业街、新天地商业区,汇集了企业天地、金钟广场等主要商务楼宇20余幢,白领职员7万多人。排查表明,辖区内有需要确定风险等级的金融企业124家,需要重点关注跟踪的金融企业22家,各类风险企业逐渐向高度专业化、组织化、隐蔽性方向发展。
“大安全”如何确保?一张“金融风险防范网”,必不可少。这张网,怎么编织?方法是——“1+2+X”。
“1”,就是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启动街道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街道综治平安建设和楼宇风险防范数据汇总到统一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用、共享。
“2”,就是楼宇平安工作室和淮海金融课堂。大上海时代广场一众重要商务楼宇成立平安工作室,将消防、安全生产、禁毒、金融风险防范纳入自治范畴。同时,推动淮海金融课堂向楼宇、社区、学校不断拓展、延伸,提升居民的金融安全意识和常识。
“X”,就是建立风险防范若干机制,完善首席联络员制度、定期沟通机制、发现预警机制、组团服务机制,系统规范各方职责,相互串联无缝衔接。
同时,形成网格化工作机制,顺利完成对31处楼宇和园区中1830家企业的“一楼一档”信息库更新;定期联合走访商务楼宇,对问题企业开展约谈告诫、劝退清退;加强网格化视频巡逻保障,将可能由金融风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侦测现象纳入网格中心视频监控,在每日7:30到22:00重点时段,每15到30分钟开展一次轮巡,及时发现、上报突发性事件。
一年来,“1+2+X”有效预防了影响楼宇安全的风险隐患,清除了一批高风险金融企业,其中,全面排查60多家异地经营已立案的金融风险企业,成功清退涉及8个楼宇的10家高风险“类金融”企业,守住了金融安全底线。
再看这张“金融风险防控网”,其特征正是——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制度保障,形成目标清晰职责分明的制度体系,有组织、有系统、有保障、有执行力。
这样的金融“大安全”格局,也呈现在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2016年起,黄浦区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通过摸底排查、清理整顿,建立和完善全区类金融企业信息库;借助专业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金融风险发现预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走高,有效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
今后,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坚持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并重,积极探索采取法治、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标本兼治,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范金融风险,牢牢守住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的底线,不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防控探索可行路径。2020年,黄浦区要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标杆——高端服务业占区域经济比重达到80%左右,税收超亿元楼宇数量达到70幢以上;新增各类重点金融机构300家以上,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0%左右,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
可以预见的是,风险可防控,创新有保障,全力推动“大安全”背景下的新金融,未来可期——只要,人不像机器那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