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亲友说到要去浙江武义,回说:武夷啊,很有名的山。去过武夷的说:不对啊,武夷是在福建啊。
去了武义后感叹,什么才是幽,什么才是秀,而幽秀往往人不知。我们这个国家太大了,有多少人曾说自己把祖国的美好山河都跑遍了,但往往进入了一个似乎不出名的县,便发现自己还是走得太少了。
武义有丹霞地质景观的大红岩,武义有国家森林公园的牛头山,都是整片整片的景区,都有不同的景色。一个县能有一个这样的景区,就可以闻名于世了,且武义还有储量全国第一的萤石,武义还有资源华东第一的温泉,武义似乎没有理由不为人知。
但我却久久驻步于郭洞。郭洞,既非城郭更非山洞,是武义的一处山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江南第一风水村”之誉。
说到风水,有说是迷信的,有说道家文化的。道家的学问高深处显得虚玄,玄之又玄,一般人就不明其意了,不免被江湖人士引来行骗,便流于了迷信。
风水,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无非是地形学。
我站在村口回龙桥上的石柱方亭间,感受到郭洞的地形确实独特。它三面山环如障,难得北面留一平地,远处又有左、右青山相拥。山环如郭、幽邃如洞,层峦叠嶂,竹木苍翠,“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更有双溪汇合后沿西山环村而流,一座回龙桥跨溪而建,在此间,所谓风水,便是郭洞村的布局,顺应自然的景,让人有顺意之感。
有关回龙桥,多有说法,依然连着风水:大凡古村落均有“水口”,郭洞水口尤具特色。回龙桥东为陡峭龙山,山上是云罩雾笼的百亩原始森林,一直延至危岩密布的西山。“山为龙山,住则龙回,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宝泉岩巅的宝泉,卧虎山麓的漳泉,旱不涸涝不溢,冬温夏凉。桥下双溪之水淙淙汩汩,桥外有一道坚厚城垣,一条大路由此穿过。十里外的石苍岭,北山上的鳌峰塔和这座回龙桥几成一条直线。郭洞人认为,水口可以说是郭洞的灵魂所在。
传说古村落的建造,可溯自郭洞先祖宋朝宰相何执中,何氏前人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树木善化环境,致使一个村子,融山水、古树林、古桥亭、古寺院、古城墙等景观于一体。
听说郭洞村民身健寿高,郭洞是著名长寿村,平均寿命高达八十五岁以上。这如说是风水之佳形成,也许有点道理,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命自有影响。又令郭洞人自傲的是其先祖英才辈出,世代书香,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秀才、贡生、举人一百四十六名。小小山村,人才如此荟萃。旧时的郭洞人把这归功于风水,这我存疑,我宁可相信这是郭洞村历代尊师重教,家族文化深厚的缘故。
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郭洞村中的何氏宗祠。这座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总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象肃穆。祠内的古戏台典雅古朴,匾额满梁显示着这里的人杰地灵,还保存与农耕生活有关的一批用品,有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那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令人赞叹。
在郭洞,我说不明白所谓的风水,却感受到一种幽秀之美。
我也觉得自己有太多怀古的感觉,总也喜欢逃离大城市,事实却也离不开大城市的方便。观景总往古幽的地方走,也明白那古幽的生活是不易的,偏喜欢那一份幽深之情调。
犹记得到武义的前一天晚上,在南京的老门东与友人聚宴,老门东修复了整片整片的仿古的建筑,到处挂着红灯笼,而一面飞檐的旧砖墙上,成了投影的屏幕,某一刻上面显现着古旧时代如清明上河图活动起来的情景,那情景仿佛与郭洞村的情景相合,却又仿佛隔着流去的无限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