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小剧场戏曲节最突出的在于作品的文学性回归。不但近八成作品源自经典改编,取材亦是多样,有改编自近代文学名作,也有于知名电影汲取灵感,甚至有以戏曲程式化表演来呈现西方荒诞派剧目的作品。
经典改编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在“小中有戏,东方有韵”研讨会上,专家们温馨提醒:底蕴深厚、意味悠长的中外经典文本为戏曲作品开拓思路、注入能量,但取材时应考量文本是否与剧种气质相符,改编亦不能削弱剧种本身韵味,应当呵护留存中国戏曲的美学特质。
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人文新淮剧《孔乙己》,一改语文课本中“孔乙己”酸腐可笑的形象,将目光聚焦读书人身上的那点执念。荣登本届小剧场票房冠军的越剧《洞君娶妻》,以传说为基础,重新虚构了一个颇具“东方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
最受瞩目的,还是从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之一尤金·尤内斯库代表作汲取灵感改编的昆剧《椅子》,东方戏曲写意的一桌二椅和荒诞派的“椅子”可否统一,严谨的程式化表演和无序的喋喋不休能否兼容,都是让人走入剧场探寻答案的理由。
面对井喷般的经典改编,专家们表示,在戏曲于当下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当口,将高质量的文本作为基础不失为聪明的做法。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评论家戴平说:“通过经典文本,寻求古老中国戏曲,跟现代思想对接,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能为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做出贡献。”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表示:“经典改编本身就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再创造,若能提升观众品味、在韵味上加以弘扬,都是好的。”曾成功改编多部文学作品的著名编剧李莉分享经验之谈:“传统戏精于表演技巧的展示,改编则当重视文学内涵的开掘,两者比翼才能齐飞。”
戏剧评论家李守成感慨:“小剧场戏曲的魅力在于:先锋的样式和传统的戏曲程式化的碰撞会得到什么?”正如小剧场戏曲节以“呼吸”点题,吸入的是传统艺术的精粹,呼出的是现代精神,这一吸一呼间吐纳出的作品,必然是带着传统的东方美学印记的全新表达。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