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转进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厅前,加拿大钢琴家路易·洛尔蒂站在复兴中路上,凝望了片刻……一别三十多年了,除了街边蔓延开去的成排梧桐,上海变了好多好多。
钢琴家洛尔蒂是作为上交2017-2018乐季驻团艺术家来参加“大师不在台上”对谈活动的,对久违上海的老人而言,日新月异的上海让他诧异的,何止音乐。
薪火传递
1978年,洛尔蒂第一次来到上海。
“当时,是和多伦多交响乐团一起来的。”洛尔蒂说。那个年代,上海人走进交响乐厅,就像外国音乐家走进上海一样稀奇,全都是新鲜与震撼。当时,14岁的余隆就坐在观众席里,对未来年少懵懂。
此番来到上海,洛尔蒂见到了余隆。洛尔蒂说,“他告诉我,他被那场交响乐打动了,从此以后他决心长大做一名音乐家。”余隆做到了。
时隔三十年,昨天的现场,又出现了一个孩子——来自上音附中高一的一位女孩,现场为洛尔蒂演奏了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洛尔蒂不遗余力地现场教学,充满热情几乎停不下来。“在欧洲,台下坐的几乎都是白发人。我这次来上海,发现观众席里年轻人居多,有的还带着孩子来。孩子值得我们送给他们更好的艺术。”洛尔蒂说。
女孩自然获益良多,或许是她,也或许是台下另一个孩子,将成为下一个传奇,谁知道呢!
进步太大
第二次来上海,是1983年。
“那次在上海举办了我的独奏音乐会,还与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合作。”让洛尔蒂印象很深的是,在老团长黄贻钧的指挥下,乐团发挥了超乎他想象的水准。
几十年来,洛尔蒂再没有来过上海,一直在世界各地演出,他坦言演出本身已经没有什么让他特别难忘的了,“有时候难忘的是音乐厅环境不错,有时候观众反应好,有时候钢琴的音准特别棒……很高兴在上海,这些都有。”
其实,也不完全是客套。“这里的音乐厅的环境真的是世界级的,乐手的进步也让我很惊奇。”洛尔蒂说。上海三十多年的变化,让他出乎意料——当然不只是音乐。
带回记忆
在洛尔蒂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年前从上海带回去的磁带、CD,不是什么古典乐、交响乐,而是流行音乐。
一般来说,音乐家对现场音乐都是非常挑剔的,很少会去买磁带、CD这种录音室出品的音乐产品。可是洛尔蒂却偏偏喜欢收集这些,每到一处,他都要带一些当地的旋律回家。文化差异是影响一位钢琴家是否“精彩”的关键所在,洛尔蒂的“收集爱好”让他的演奏风格变得更为多样。
“印象最深的是《南泥湾》,有一次在加拿大,我还听到过别人现场演奏这首曲子,我马上就知道了,因为这个旋律真是太好记了。”洛尔蒂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正是从一盘盘磁带、一张张唱片和一份份谱子中,慢慢积累完成的。
昨晚,洛尔蒂弹奏了丁善德的《钢琴协奏曲》。“这是我第一次演绎中国作品,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洛尔蒂在丁善德的这部钢琴协奏曲中,看到了丁老丰厚的人生经历,也看到了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的影子,“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拜读丁老的自传。”
三十年多后的上海的大街小巷,值得洛尔蒂带回家的肯定更多。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