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观众心弦
纪录片《生门》的电影版被称为良心之作,赢得了2017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中国影视“学院奖”年度最佳电视纪录片等奖项。但遗憾的是,电影版《生门》虽口碑不错,但被挤压的排片率使很多影迷错过了这部高口碑电影。这次,《生门》播出,不仅弥补了错过电影《生门》的观众遗憾,而且纪录片以更大的故事容量,以类似电视剧的周播剧集形式播出,这一全新的荧屏尝试,可谓是纪录片播出的一次大胆创新。荧屏版《生门》通过40多个家庭和产妇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生命诞生时的残酷和温情,悲壮与欢喜。它以大体量的直观记录将滚滚红尘浓缩在镜头之中。跌宕起伏的剧情,人间温情与生命思考,牵动了更多观众的心弦。荧屏上不仅有“医患关系”、“全民医保”、“难产早产”等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还能看到默默流动的温暖人性和满满的正能量。
显示真实力量
纪录片能否像电视剧一样播出?剧集纪录片《生门》播出后的收视不俗表现其实已经作了回答。它继《本草中国》让纪录片进入一线卫视8点档播出成功后,再次证明了纪录片的魅力。《生门》与前些日子播出过的急救纪实真人秀《急诊室故事》、医疗深度纪实片《人间世》等一样,都从医院抢救生命、关怀生命的真实故事出发,深度聚焦现实生活,显示了真实的力量,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正如有观众所说,生活真实其实永远比艺术想象更为精彩,任何精彩表演都无法复制医生护士和家属们的紧张、急迫与焦躁。
如《生门》第一集,有神秘未婚妈妈胎死腹中独自前来就医,情况危急却拒绝透露任何个人信息。面对患者的抵触,医生一方面与时间赛跑奋力抢救,另一方面积极与各方沟通以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在这场紧张角力中,观众才知道医生在治病救人时,所承担的风险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床位紧缺,情绪激动的患者向医生大吼时,观众看到医生也会生气、着急和犹豫,但最终还是以产妇生命为重。最令人揪心的,是33岁的孕妇夏锦菊,产后大出血的她坚持要保住子宫,为此一度心脏停跳两次,身体内的血液都换了两遍,医生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整个抢救过程惊心动魄……《生门》不回避冲突,直面矛盾,真实呈现医疗资源紧缺,这反而让观众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彼此理解。
进入黄金时代
今年以来,一些纪录片纷纷进入央视和各大卫视播出平台,播出总量大幅增加,有的甚至进入黄金时段,这打破了电视剧、综艺节目对荧屏的垄断地位,涌现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本草中国》《本草中华》《人间世》《急诊室故事》等高口碑甚至是高收视的作品。《我们诞生在中国》《二十二》等还在影院收获可喜的票房纪录。有些卫视将精品纪录片放在黄金时段播出,收视压倒了大牌明星主演的电视剧和真人秀。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电视已经有了重大转折,观众欣赏口味有了令人可喜的变化。
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干超表示,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和年轻一代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会从娱乐、低俗搞笑中解放出来,接受更高品质、原创、深刻、真实的内容。他透露,东视将从明年2月起在周间晚上10点播出纪录片,这个做法在一线卫视中具有示范意义。据悉,央视和各大卫视对纪录片的播出,都有系列化和特色化的趋势。2018年一开年,央视纪录频道将有三部大片率先推出,即《如果国宝会说话》《航拍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3》。有业内人士说,纪录片正进入了黄金时代。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