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豹是上海博物馆的老同事们在上世纪60年代叫的,他的同事里大多数已经退休,如今博物馆没有了临摹组,阿豹这个名字不被提到了。
上周末起,《古风遗韵——周根宝中国画作品展》进京展出,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展览了一周。放在中间位的《朝元仙杖图》让观摩者看呆,大收藏家王己千称赞阿豹的手笔:“同真迹同垂不朽。”
打功底
阿豹从1963年开始分配在上海博物馆复制部工作,工作任务是临摹名画。当时上博还没有汇拢如今的明清书画馆藏,当时上海博物馆书画收藏来自吴湖帆、庞莱臣、钱镜塘三大收藏世家,让美术工作者羡慕的宋元作品居多。一开始阿豹觉得自己从事的,是没有乐趣的临摹工作,却让阿豹功底有了宋元绘画的营养。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到纽约追寻艺术理想、谋生之外,还与收藏家王己千有频繁往来。50多岁去了王先生家中临摹北宋武宗元名作《朝元仙杖图》,每周去他家里核对,扎实的线描功夫,被王己千赞为“天下第二”。
插播一句,今天除了印刻本,《朝元仙杖图》真迹像谜一样不知所终。周根宝的临摹本是面对真迹临摹的唯一作品,王己千先生在作品完工时曾愿出3000美元收购,但工程浩大、精力投入太多,周根宝同样视若自己临摹成就的代表作,没有出让这件精心绘制的作品,他知道,出去以后就一辈子拿不回来了。此次画展时,他将长卷在大堂中央的长桌上铺展开(1比1作品太长无法全部铺开),赢得了满堂喝彩。
显功力
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延安东路老馆展览陈设的条件不太理想,黄梅天里展厅阴湿;考虑到真迹太贵重,部分展陈挂的是周根宝的临摹品(上博迁入新馆后再也不用临摹品代替真迹展示)。
以假乱真的线条还曾骗倒过上海美术学院的教授、同学王文杰。当时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着作品反复看,没想到都是周根宝临摹的,同学俩哑然失笑了。研讨会上,上海美术学院的教授王文杰说出这个20多年的秘密。此外,周根宝临摹的作品里还有董源《夏山图》、赵佶《柳鸦芦雁图》……后者于今年首次在上海博物馆新址的书画常设展中亮相;宋徽宗的御笔精炼绝伦,让书画爱好者在真迹前目不转睛。当然,幸运的周根宝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临摹了这件作品,还幸运得到了朱屺瞻和沈迈之二老的题跋。朱屺瞻写道:“是卷《柳鸦芦雁图》俱得原作真谛,所显功力即可略见一斑,审其用笔无一不含宋人法度,察其用墨笔笔得古人精髓。”
展工夫
1980年后,阿豹离开了上博的复制部门去《舞台与观众》杂志社当一名戏曲记者,这个选择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开倒车,但当时阿豹觉得自由和新鲜,比枯坐在那里一笔笔临摹更有意思。
每天坐在第一排看戏,让阿豹满足。白天看彩排晚上看演出,下午还要去采访角儿。坐在第一排就带好了纸笔,嚓嚓嚓地速写。阿豹回忆,当时每天坐在第一排看戏,画速写,美术、摄影、文字一肩挑了。他说,戏曲人物画是他想画的东西,逐渐觉得以前的临摹派用场了,每一根线条都讲究道理了,正所谓从有法到了无法。在纽约谋生时很多人物画都卖完了,外国买家还是对他的戏曲人物认可的。
阿豹热衷画武场,你瞧《霸王别姬》里霸王的连连摆手,《贵妃醉酒》里水袖游走,风格清奇。来自北京戏曲行家的说法是,“他的画作看上去更响亮,偏向武场的冲突,看阿豹的画,听得到勾栏之中哒哒哒的锣鼓点”。本报记者 乐梦融
相关链接
王己千曾卖给大都会博物馆一批中国名画,捐赠物品中并不包含《朝元仙杖图》,足见收藏家对它是真爱。王己千96岁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画作。关于《朝元仙杖图》,书画界通行的传说版本是:真迹藏在香港某银行的保险库中,钥匙分为三把,银行一把,两把在王己千家人手中分持。而待到某日,当三把钥匙合一开启保险柜时,《朝元仙杖图》真迹竟不翼而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