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冷的风 吹不寒有温度的城市
罗水元 裘颖琼 鲁哲 龙钢 袁玮 金志刚 金旻矣
■ 报修后9分钟,抢修人员就赶到了瑞金二路报修点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 申城寒潮来袭,菜篮子仍丰富,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微涨本报记者 刘歆 摄
■ 虹桥机场今晨运行忙而有序本报记者 刘歆 摄
■ 几位环卫工人在爱心接力站喝水小憩杨建正 摄
■ 紧贴着武康大楼的一家书店门口增设室内便民候车座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罗水元 裘颖琼

  在较强冷空气影响下,从昨天傍晚开始,申城大部分地区出现了7至8级西北大风,天气迅速进入了“速冻”模式。不过,不亚于西北风力度的是,从水务到电力,从燃气到路政,上海多个职能部门未雨绸缪,严阵以待,迎战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

  水务 未雨绸缪 保暖包扎562万米 报修热线:962740

  水务抗寒工作不能临时抱佛脚,而需滴水汇成河。经历2016年极端寒潮的上海水务部门,未雨绸缪中,已多了一份信心。

  去年年末,水务集团供水分公司下属11个供水管理所,便对所辖小区内的供水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确保无遗漏、无损坏;同时,集中抽检了二次供水接管小区的屋顶水箱进出水管、连通管、管道阀门,确保包扎良好。

  对于一些暴露在室外的供水设施,还特别对防冻棉进行了加厚处理,并加盖保护套,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抵御寒潮的侵袭。经统计,水务集团下属供水分公司已对1993个二次供水接管小区的供水设施进行了保暖包扎,包扎米数达562万米。

  寒潮中,水务集团加强了热线服务,备足备品备件,组建抢修队伍,保障供水安全,特别是紧急状况下保温材料、水表阀门等材料的后续供应。

  根据水务集团的安排,全市“水管家”还走进社区,张贴、发放宣传资料,每张水费账单的后面也加印了防冻保暖的小常识,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推送冬季用水小常识。

  电力 负荷刷新 智能机器人巡检 报修电话:95598

  上海电网负荷昨天上午10时30分,突破了2016年创下的2544万千瓦历史纪录,达到了2563万千瓦的新高。全市用电负荷本周还将继续增长——最高预计可达2600万千瓦至2650万千瓦,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表示:这一需求可满足。

  在电网负荷随气温下降的快速增长中,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合理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安排本地最大可调出力约1750万千瓦;在国家电网调控中心和华东分中心的大力协调下,又积极加大受电力度,落实了市外来电约1050万千瓦,预计近期全网可用负荷最高可达约2800万千瓦。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也在寒潮来袭前对本市轨道交通、机场、高铁牵引站等403户重要用户开展特巡检查,并重点检查充油充气设备和户外设备的防冻及变电站防小动物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气象,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迅速启动了既保重要用户、又保居民生活正常用电的“紧急保电预案”:

  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进一步加强特高压变电站、跨区换流站、重要枢纽变电站及全市范围重要区域的配网设备的特巡;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对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变电站进行全站扫描,针对跨区电网线路开展分级特巡和隐患排查,确保上海主网架安全稳定运行。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后,安排了3000余人值班、抢修,300支抢修、应急队伍,抢修、应急发电、照明等车辆均已准备就绪。

  上午9时41分,瑞金二路香山路市民张阿姨向95598电力热线报修后,信息几乎同步传到了上海市康达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抢修室值班员汤明光的“掌机”,汤明光迅速开出工单交给曹纪胜、温建波两位抢修人员。仅9分钟,两人就赶到了张阿姨家,“报修才一会儿,你们就到了呀,真快!”张阿姨赞叹。

  检查完楼道电表总开关再检查室内开关,仅三分分钟,抢修人员就查出了张阿姨家“空调突然不启动”的原因:保险丝烧断了。修好后,抢修人员还应张阿姨要求赠送了一根保险丝。

  “康达”负责人吴松强介绍,上海电力“光明工程”实施后,寒潮中的报修量大幅下降,但“报修量打折,服务不打折”,此轮寒潮前,在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组织下,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类反事故演习,抢修人员24小时待命中,从接报修到用户那,一般只要十分钟左右。

  燃气 供气充足 维修窗口全员上岗 报修热线:962777

  燃气部门对满足市民的用气需求也比较“笃定”。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寒潮期间,气源充足。

  上海的天然气日供应量在1月4日就已达到3280万立方米,在1月8日至12日期间最高可能达到3600万立方米。但燃气部门并不慌张。因为早在去年11月底,上海总投资近12亿元的五号沟液化天然气(LNG)站二期工程就正式建成投运,使五号沟LNG总罐容量达到了32万立方米,折合气态天然气约1.9亿立方米——相当于上海全市居民2个月左右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使上海有了“6+1”(东海天然气,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洋山进口LNG,川气东送,江苏-崇明管线6路气源,五号沟LNG站应急储备)多气源供应保障体系,年天然气供应规模达到了76亿立方米。

  去年12月28日,中石油调配其在国际市场组织采购的LNG现货资源,折合天然气约9000万立方米,通过土星号卸载上海;今日,川气转输的液化天然气船又将靠泊洋山,预计卸液量折合天然气有近1亿立方米。此时,加上其他气源,洋山LNG、五号沟LNG库存容量将达到近4亿立方米。

  为满足市民安全用气需求,除了主要生产输气设备的防寒保暖,在一些老旧小区,燃气部门不但全面检查了户外燃气管道,还主动联手居委、物业进行用气安全宣传和安全提醒,对出租房以及人员聚集的小型餐饮单位以及液化气用户,也同样加强了燃气安检力度。

  上海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低温寒潮是燃气事故的多发期,昨天接到的报修内容主要集中在漏气、火小供应不良及申请安全检查等方面,各服务窗口维修人员已全员上岗处理用户报修需求。

  路政 严阵以待 备700辆特种抢险车 维修热线:12122

  “全力以赴保障道路交通畅通有序。”闻讯此轮寒潮将影响上海,上海全市路政行业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所有道路养护单位24小时值班,全市200多支道路应急抢险队伍备足了编织袋、草包、黄沙、融雪剂、工业盐、石屑、护栏、安全锥等应急抢险物资和机具设备,全路网配备巡视车、抢险车、除雪车、撒布机、清扫车、牵引车等特种抢险车辆700多辆,确保遇突发事件能迅速出动,快速处置,并加强监控巡视,保障路况信息发布及时准确。

  此前,路政行业各道路养护单位已对高架、隧道、大桥立交等设施全面自查,保养撒盐机等防冻防雪设备,检查、清点应急仓库内防冻保暖应急物资,并为道口牵引车和施工车辆加好防冻液。

  而城投高速运管中心会同管养单位,已在13个高速路段、两条隧道、一座跨海大桥投入(值班和待命)了应急人员合计超过510人,大量应急物资、设备已部署到位。

  爱心接力

  进屋坐片刻歇脚

  户外职工驿站:调一度室温暖身、递一杯热水暖胃、送一句问候暖心,提供餐食加热、电瓶充电、应急药箱等服务

  昨天,市总工会下发通知,要求各区总工会对已建成的“户外职工驿站”进行全面督查,确保各站点开放期间“人员到位、设施到位、服务到位”。

  通知明确,为确保各“户外职工驿站”切实发挥有效作用,保证户外职工工作期间能进站“歇歇脚、喝喝水、取取暖”,要求各区总工会对已建站点进行全面督查,尽心做到“调一度室温暖身、递一杯热水暖胃、送一句问候暖心”,让户外职工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及工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已被列为201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总工会近期将组织力量对已建站点进行明查暗访,对管理严格、运作良好的站点将统一变更挂牌“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对未按要求提供相应服务,无法达到服务户外职工需求的站点予以取消资格,收回站牌。

  “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是市总工会在去年夏天连续高温的日子里推出的全新服务项目,服务对象为全市环卫工、快递员、送餐员、协管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等全体户外职工,提供的服务包括饮水供给、避暑取暖、餐食加热、电瓶充电、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盥洗休息等。

  本报记者 鲁哲 

  驿站避寒

  喝一杯姜茶暖身

  虹口避寒驿站:免费姜茶、热水、微波炉、WIFI,户外作业者能够稍作休息,工作起来也更有劲了

  为使户外作业人员在严寒天气有个临时避寒场所,虹口区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发动成员单位,共同为户外作业人员送上暖意。

  记者今天从虹口区了解到,随着该区广中路街道恒业居民区党建服务站、汇谷270园区党建服务站、广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16个避寒驿站的启用,虹口区已有近百个避寒驿站投入使用。这些避寒驿站使环卫工人、交通协管员、协警等在数九严寒里有了暂时休息的场所,为户外作业者送去了温暖。

  交通协管员范正芳平时在中山北一路广中路口协助交通秩序的维持工作,虽然不停地来回走动维持秩序,但长时间在户外站立,依然感到十分寒冷。

  记者今天上午在现场看到,室外温度已接近0℃,范正芳的鼻子已被冻得发红。趁着上午早高峰间隙,范正芳来到工作点附近的广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避寒驿站休息。一进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就递上一杯热茶。记者注意到,避寒驿站里有免费的姜茶、热水、微波炉、无线WIFI等。范正芳告诉记者:“原本每年冬天我们这些在户外工作者连杯热茶也没地方喝,站在外面冷得腿都在发抖。现在有了避寒驿站能够稍作休息,我们不但心里暖暖的,工作起来也更有劲了。”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袁玮

  流浪救助

  不再有街头露宿

  市区两级救助机构:每晚两轮巡查,为流浪者送上棉被、热水、方便面、服务卡,去年11月以来已救助约3160人次

  “大哥,你慢点吃,别噎着。”昨晚,民政救助工作人员向一名流浪汉端上一碗面。21时45分,公安、城管、民政联动巡察救助人员在真北路武宁路高架桥下发现一名露宿的流浪汉。这名老人身下铺着一个纸板箱,身上盖着一条旧被子,蜷缩在高架桥桥墩旁。救助人员叫醒他后,扶他进了救助专用车,给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老人迫不及待地喝起了汤,随后被送往普陀区救助管理站。

  面对寒潮,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加大街面应急救助督导巡查的力度,救助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

  昨日20时50分左右,工作人员来到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一个停车库出口,在这里没有发现流浪乞讨人员。静安区民政局局长贾先斌说:“这个地方平时是流浪乞讨人员的歇脚点。为了确保他们安全过冬,我们采取了两轮巡查。第一轮是19时,第二轮是23时。”如果发现有流浪人员露宿街头,就劝导他们进救助站避寒。上海市民政局表示,对个别坚持不愿前往救助管理机构的,则当场送上热水、方便面、棉被等,并留下印有救助站地址、电话的服务卡。

  自去年11月“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露宿人员约3160人次。目前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都已设立流浪乞讨露宿人员临时避寒场所,并储备好御寒物品。 本报记者 鲁哲 

  机场防冻

  11辆吹雪车就位

  浦东、虹桥机场:吹雪车、除冰液、融雪剂全到位,新敷设防冻保温层700平方米

  记者昨天从上海机场集团获悉,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已启动低温运行保障措施。本轮寒潮到来之前,两场已配备场道吹雪车11辆、场道除冰液洒布车4辆,储备场道除冰液70.6吨、融雪剂20吨,均处于适用状态。

  为提高航空器除冰除雪效率,两大机场协同航空公司已进行多轮多机型航空器除冰雪演练,并统一在机坪设置多个航空器集中除冰雪点。航空公司还增配航空器除冰车,减少航空器滞留时间。

  两场已加强场区供水管网巡视和供水泵站出厂水量及水压的监控,确保航站区等核心设施正常供暖、供水。对裸露在室外的水管、水阀、水表等设施完成防冻施工,新敷设700平方米保温层,确保水管不发生冻裂现象。

  近阶段冰雪恶劣天气覆盖国内多地机场,可能导致上海两大机场部分方向进出港航班延误。为此,两大机场将根据航班延误状况增设延误旅客临时休息区、老弱病残孕旅客“爱心专区”。如冰冻雨雪天气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时,两场还将增设应急保障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重点加强问询引导、手推车、保洁服务,延长餐饮店铺营业时间。

  本报记者 金志刚 

  动物过冬

  20℃深井水泡澡

  动物园、公园绿地:抗寒“十八般武艺”,动物食补泡温泉,植物穿衣又戴帽

  人们冻得簌簌发抖,动物和植物们又如何过寒冬?记者从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动物园里的动物们食补、地暖、温泉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过得惬意自在。而公园绿地里的花草树木也“穿衣戴帽”,被呵护得好好的。

  在上海动物园,470多种、5000多头动物们过冬各有妙招。最直接的保暖办法就是多穿衣服,梅花鹿、马鹿等已把稀疏的夏毛换成厚厚的冬毛,犹如一件大棉袄牢牢地裹在身上。

  饲养员们也费尽心思为小动物们食补御寒。食草动物除了日常的青干草、果蔬外,饲养员还准备了豆粕、甘蔗、南瓜、麦芽等;灵长动物则添加了如甘蔗、红枣、坚果类高热量食品。

  来自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天生不耐寒。南美貘宝贝“花朵”去年5月诞生,这是它要度过的第一个冬天。为了让它安然过冬,饲养员减少了它户外运动的时间,笼舍里还装了地暖和空调,室内温度控制在15℃左右。同样,象房内的温度也控制在10℃以上。

  要说最惬意的,可能是河马母女了,她们可是天天泡着温泉呢。河马馆的“温泉”来自地下深井水,水温基本能保持在20℃左右。每天一大早,工作人员将隔夜水放走,清洗消毒完池子后,就会打开深井水。河马们特别喜欢堵在出水口,让水哗哗地冲上身,暖暖的水流冲掉了清晨的倦意,也带来了一天的好精神。

  同样具有生命,植物如何扛过严寒?记者获悉,绿化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力量,加紧对公园绿地和行道树进行保暖。比如上海植物园的近20万株树木中,不乏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榈、苏铁等不耐寒植物。园内养护人员已及时为树干绑扎稻草,穿上“棉衣”。

  而在古漪园的荷花睡莲基地,100多个来自东南亚及南美的热带睡莲品种已被安置到暖房大棚中,室温维持在10℃以上,水池中也插进了加热棒。为防夜晚低温冻伤睡莲,园方还准备好了塑料薄膜,必要时可覆盖在池面,为睡莲“戴上帽子”。

  据悉,考虑到有可能会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目前绿化部门已启动雨雪应急预案,万一降雪将防止积雪压断树枝,影响车辆行人出行。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广告
   第A27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广告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再冷的风 吹不寒有温度的城市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再冷的风 吹不寒有温度的城市 2018-01-09 2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