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一些“任务驱动型”家长一时没了方向。没有证书和竞赛的激励,学习英语还有动力么?还有哪些“正确打开方式”?
让语言成为一种工具
由西南位育中学创办的“西南位育杯”高中英语辩论邀请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规模也不断扩大,起初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参加为主,今年,徐汇区内6支普通完中的英语辩论队伍也加入其中。围绕“社交媒体给高中生带来益处多还是害处多”“在线教育是否能取代传统教育”两大议题展开唇枪舌剑。
“参加辩论队的学生固然有不错的英语基础,但是,卷面成绩并不是我们选拔辩论队员的唯一标准。”西南位育中学英语教研组长朱嗣豪告诉记者,组织英语辩论,目的是以语言为工具,引导学生通过信息调研、观点提炼等方式,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引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在西南位育中学,有一个广受欢迎的“Candy Cup(糖果杯)”校级学生辩论赛,创办人是已经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的男生张恺笛。刚加盟辩论队时,看着台上唇枪舌剑的场面,他还跟不上趟,只能担任“记录员”。一边观战一边琢磨,他在高二才成为正式辩手,并拉着好友创办了“糖果杯”,并参与创办了上海市高中生英语辩论联盟。朱嗣豪说,辩论让越来越多的同学知道,学英语不仅只是埋首书本,更是学习一种文化,掌握一种思维方式。
“模联”打开国际视野
如何解决叙利亚难民潮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如何看待耐药性疾病与抗生素使用、如何开展太空国际合作、如何解决宇宙空间纷争……探讨这些国际时事的,不是政府要员,而是一群来自全国14个省市50余所学校的高中生。日前,在第三届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牛津大学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上,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不仅展示了娴熟的英语运用,更展示了广阔的国际视野。
上外附中高二男生于淏舟是该校模联社团主力成员,也在国内外多场活动中获得最佳代表称号。他坦言,若要自如应用英语,背单词、学语法、下苦功自然很有必要,自己从小也没少参加各类考证和演讲。但是,真正体会到语言妙处的,还要算从初三开始的模联生涯。他记得第一次参加模联活动时,大会议题围绕“叙利亚危机”展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直觉语言若无思想支撑,只能显得苍白空洞。从那时起,他开始通过网络积累大量时政信息,通过TED视频锻炼思维能力。“通过模联活动,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可以更深刻地感悟人性,并不断思考自己将来可以做什么,去消除不公平,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于淏舟说,也正是模联的经历,让他坚定了学习世界金融的决心。
敢于张口不怕说错
“模联需要参与者代表不同国家阐释观点、表明立场,如果遇到观点冲突,还要学会辩论和妥协,最终达成一致。”大赛主办方之一、北京蔚蓝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曹疏野是最早参与模联的学生之一,他坦言,虽然英语能力日渐提高,但是中国学生“好面子”、怕表达出错的特点,有时仍会影响他们的现场表现。他们擅长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恨不得把每个词都写下来,但是赛场上瞬息万变,若要占得先机,就必须更加冲得出一点。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