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巷道的情景太可怕了
罐笼徐徐下放了近50米时骤停,由于下部上升中的南部罐笼卡在了严重倾斜的井壁上。与地面联系后,返回井上,将探查情况汇报指挥部:井壁东帮出现大量裂隙,西帮局部破裂脱落,深度可达0.5米。4号井口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表裂宽度20厘米的大裂隙,井架东南部斜拉撑底脚螺栓拔出底座30厘米。指挥部研究采用单滚筒下放小吊桶的形式提升下部人员。救护队依然在4号井帮助黄金公司自罐笼内下放遥测探头,探明井筒与马头门的破坏程度,为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此时,负责五路探查的临矿集团株柏矿采掘小队也返回井上,报告说五路平巷4米以内已被冒落的大块膏体充严填实,根本无法通过。再派两个救护小队入列,古城矿抽调30名巷修工参战,会宝岭铁矿派机电专家携小吊桶增援。救护大队从兖州基地出动两个小队,在中队长燕廷军的带领下21:30到达4号井,与先期到达的刘启成小队会合。
此时,郑培永在指挥部汇报情况时获悉,枣矿集团救护队已在11路西将被困的6名矿工营救升井,该区域仍有一名矿工被埋待救。主动请缨参战经指挥部批准后,立即安排中队长燕廷军带一个小队与株柏煤矿采掘小队一同下井救援。23:30到达埋人地点,与矿上施救人员一起全力抢救,将被埋矿工安全救出,于26日0:15升井。
因该处还有1名遇难人员,救护队提出再次下井救援,指挥部考虑到该处冒落区在救援地点后方,随时都有冒石切断后路的可能。为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指挥部决定中止该区域救援行动,井上待命。
“巷道的情景太可怕了!”说起当时的抢险,临矿集团古城矿巷修工区支护工密兴明和王孝强心有余悸。
据介绍,他们刚下井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二三米高的长长巷道竟然是裸矿,找不到一根支撑物。由于坍塌面积较大,井下巷道受损严重,不少地方的顶板冒开,裂缝很宽,如同张开的血盆大口,犬牙交错,巷道大部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冒顶。”
“我们曾统计过,井下在6小时内冒落达到21次,最大块的冒落岩石占地面积有1.2平方米。”淄矿救护大队长李刚业说。而枣矿侦察探险小队带来的侦察结果——“灾区巷道坍塌冒落严重,坍塌声频繁,进入危险性极大”,让现场救援指挥部气氛更加紧张起来。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头。受坍塌影响,巷道顶部的高吊水,巷底岩下的存岩水,一旦泄漏或上涌,后果不堪设想。
救,井下条件恶劣,险象环生,很有可能危及救援队员生命!
停,井下25条生命在等待,井上贻误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危险!
危急时刻,首批赶到的枣矿集团救护队主动承担起了第二次11路平巷岩石坍塌区侦察搜救任务。
“在井上,我已经把井下环境预估得够恶劣了,但是,当亲眼看到现场那种‘世界末日’般的景象时,那种无助和绝望感会迅速充斥整个大脑。”枣矿集团救护队大队长刘金辉事后说。
刘金辉带领侦察人员再次从一号井进入井下,急行通过1100余米的11路平巷,爬过直径约400毫米的通风孔后,前面突然出现深300毫米的涌水。“如果岩层突然大量透水,将会对救援工作和搜救人员造成灾难性后果。”
面对这一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刘金辉详细询问矿方人员,在得到矿井平时较为干燥,该涌水应该是砂岩水的答复后,他分析断定,砂岩水不会短时间大量涌出,果断带领队员继续前行。
在涉过涌水巷道,到达11路平巷岩石坍塌区后,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不寒而栗——视觉所及之处,从几公斤、数百公斤到数吨重的冒落岩石乱如石林,层层叠叠堆满了巷道底板,尖锐的棱角在矿灯的照射下反射出微弱阴冷的光;顶板上悬空的岩石更是犬牙交错、摇摇欲坠,像野兽露出獠牙的大口,随时都要撕咬、吞噬一切;在目光不及的黢黑巷道深处,地压冲击的“咯吱”声、顶板断裂的“咔嚓”声、岩石掉落的“轰隆”声不时传来,每一个声音,都在狠狠地撞击着侦察人员的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