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故事协会的故事
费 平
  文/费 平

  每月中旬的一个周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杨浦区文化馆二楼会议室里,总有近30位讲故事的好手济济一堂!他们人手一份分享着印刷厂刚送来的、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杨浦故事》报,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的笑容……

  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的故事协会会员,每月这个时候都会自觉来参加活动。他们除了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沟通信息、评议作品、策划专题外,还布置配合当前形势要参与的创作任务,或请来报刊杂志编辑讲解参加主题征文的要求,或为了提高故事创作水平让协会顾问为大家上课讲述故事创作基本要素和故事讲演技巧,或请初出茅庐还有点胆怯的会员讲一段故事作为“操练”,以期为下社区讲演故事而练好硬功……这样每月一次雷打不动的活动,已经坚持了24年……

  写故事 涉及各类题材

  这个故事协会成立于1994年。由杨浦区工人俱乐部江玉珍老师牵头,当时有百多人参加。协会主管为杨浦区文化局,还设立理事会并建立《章程》。首届理事会由沈中海担任会长,上海群艺馆民俗方面专家任嘉禾、“故事大王”黄宣林等都是协会顾问。当时约定每月15日晚7时以“沙龙”形式聚会(后考虑会员年龄大就改为白天)。24年来除因“非典”停过一次外,从未间断过。每次活动少则20余人,多则40余人。这些协会骨干大多来自工厂、学校、医院、码头、商场、影剧院、街道、法院、机关等单位的退休职工及部分在职职工,最远的来自市郊农村。他们把故事协会作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平台,用自己对“故事”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之热爱,积极投入到写故事、讲故事中去。

  为让大家的作品有个展示交流平台,当年9月便诞生了《民风报》,意为挖掘和继承民间民俗风貌之传统。之后又改为《民风故事》,直至2008年初正式定名为《杨浦故事》,至今已出版了186期。早期出版靠自筹资金,秘书长李鸿庆抱着各种疾病四处筹集,花了许多精力。以后协会和报纸便得到区、市有关方面的扶持与指导,上海市故事家协会、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作为顾问单位给予协会不少帮助,而杨浦区文联新近作为主管更是从活动场地、办报资金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24年来,协会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故事作品,其题材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民间传统的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等到现代生活的红色遗迹、家风家教、居民自治、禁毒禁赌、计划生育、廉政法制、双拥模范、党员风采、医德风范、体育健身、义务献血、档案寻珍、民防轶事等。每遇重大纪念日,协会都要参与到创作中去,并积极参加诸如全国、省市、地区组织的各种故事大赛,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创作了这么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各类题材的故事作品,与大家的勤奋、努力分不开。在协会的老师中,年龄最大的已超过90岁。他们喜爱故事、钟情故事,因而多方面克服自身困难去创作故事。

  会员们源于生活的这些作品,主题鲜明、题材广泛、故事性强、构思奇巧、引人入胜,在历年的“杨浦杯”故事大赛、“迎世博”故事比赛、“首届中国手机博文大赛”、“长三角市民故事大赛”、“都市风采——京、津、沪、渝故事大赛”、华东六省一市“金廉杯”故事大赛、“第四届上海市家庭讲故事比赛”、“江浙沪故事大奖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屡屡获奖!如沈中海创作的《一只缺盖的将军罐》、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徐希乐创作的《死也害人》、副会长曹宝根创作的《小巷总理》、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殷家键创作的《失踪的局长》、副秘书长张红玉创作的《冲锋号》、理事何沛忠创作的《一块酱猪肉》,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举办的“倾听上海——第二届故事创作、演讲大赛”中,协会有20余人投稿,最终沈中海等22人分获金奖、银奖、铜奖与优秀奖!而在2017年《故事会》举办的“民防”故事征文中,会员郁家安等有10篇作品获得各个奖项。

  讲故事 走进各个场所

  “让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这是协会早就提出的口号。“我们创作的故事是平面的,但要把它变成立体的,使听众直接感受到故事的魅力”……会长殷家键道出了故事“听得进、记得牢、传得开、影响大”之真谛。

  故事乃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短、平、快”而成为文艺的轻骑兵。这种适合于口头讲述的形式,老百姓最喜欢。24年来协会组织了不下千场故事讲演,里弄、工厂、学校、码头、医院、农村、军营、养老院、监狱等社会各个领域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作为一支通俗文艺队伍,故事协会的许多会员继承了评话的表演技巧,他们用甜美醇厚的乡音与清新典雅的台风,时而缓缓叙述、时而贯口如珠、时而说表融合、时而噱头满台,观众们听得全神贯注,有的声泪俱下,有的前仰后合……

  “讲身边人的故事”是协会的一大特色,他们常被邀请深入社区采访劳模和优秀志愿者,然后编成故事进行演讲。多年来,协会的老故事员们活跃在杨浦区的殷行、控江、延吉、长白、大桥、五角场、定海等社区巡回讲演,还受聘于四平街道成立“社区故事会”,言传身教带动居民故事员一起参与讲故事。另外,还与邻近的文化馆联办“社区星期故事会”,每周日义务去文化馆讲故事,深受居民欢迎。

  故事员们不但在本区讲,还受邀去其他区的街道讲。“上海十大故事家”之一、杨浦区“非遗”项目“民间故事”传承人徐少华,肚子里传统故事与戏曲段子数不胜数,2011年还出了《徐少华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汇编》。在为天山街道“党员学习小组”讲故事时,他虽然一口苏北方言,但颇有特色的讲演赢得20多位小组成员长时间掌声,原本只讲一个,后来不得已“返场”又加了两个……

  由于会员逐年老龄化,24年中故事员也在不断纳新,大家发现身边有喜爱讲故事的,都会介绍来。杨夏瑾、姚星等老师这两年来就是活跃在社区的“新秀”。杨夏瑾在“迎世博”及暑假期间,与张浩明、周进发等在8个街镇讲了近30个故事,听众达600余人!而姚星近来由于讲演水平直线提高,和张红玉一样,已被市群艺馆聘为专职故事员在各个区域巡回讲演!

  播下勤种结硕果,百尺竿头摘星辰。多年来协会在各类故事演讲赛中获奖。如在“长三角市民故事大赛”中张红玉讲演的《会上楼的牛仔裤》、周进发讲演的《鸽棚风波》等同获三等奖;“第二届上海市故事创作讲演大赛”中,姚星荣获银奖……

  发故事 依附各种平台

  故事协会虽然立足杨浦,但它的名声在外。除写故事、讲故事,还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故事,并通过出集子、媒体采访等宣传故事。何沛忠老师二十多年前就根据故事改编了数十个《滑稽王小毛》广播小品在电台播出,他还与其他老师为电视台《阿木林》《金秋》等栏目创作了几十个电视小品。《新民晚报》的“市井故事”版也常看到他及曹宝根等老师的作品。

  一些媒体得知杨浦故事协会的故事后,纷纷前来采访或邀请参与节目。继当时的上海有线电视台“文化风景线”栏目拍摄专题片后,上海电台的《百姓故事》也专门在协会活动现场进行录音采访;电台《温馨家园》节目连续三次邀请七位故事员进直播室讲故事;电视台《有话大家说》节目中,会员数次参加录像……

  故事来自于民间,又要回归于民间。故事在折射出时代斑斓色彩的同时,又要为社会和后人留下点东西。基于这一思维,协会在近十多年里相继出版了几本故事册子与书籍。2002年协会把成立8年来刊登于《民风报》上的故事择优选辑出版了《杨浦区优秀故事集锦》,2005年又出了《民风口碑——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故事集》。之后在2013年、2016年先后出版了《众燕呢喃——杨浦新故事集》和《汲古撷珍——杨浦民间故事续集》等。这些题材多样、风格迥异、阅之生动、品之有味、丰富精彩的故事,既可看也可讲,从而做到了“让新故事在循序渐进的叙述中给人们以顿悟”、“让散落于民间的珍闻轶事汇集流芳”……

  当然,协会在取得这么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人员结构偏老的困境。但近年来他们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挖掘身边潜力,动员刚退休或喜爱故事的年轻人加盟进来。最近正联络中小学老师合作参与故事创作与讲演,以便带动青少年对故事的热爱,使创作、讲演故事后继有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4版:专版
扫一扫
简讯
一个故事协会的故事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A22一个故事协会的故事 2018-01-12 2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