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是复杂的,用导航卫星综测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王亚宾的话来说,既为从此再也摸不着见不到这两颗卫星了而依依不舍,又期待卫星能顺利升空早日有“完美”的表现。
导航姿轨控副主任设计师秦贵军在现场的时间更久,从最初始的框架、单机验收、测试实验到装星、进场、加注、上塔架,他都在。哪怕卫星合上整流罩,上塔架了,已经看不到它完整的模样了,他每天还是忍不住透过操作口瞅几眼。他动情地说,“就好像是我养的熊孩子,平时总给我捅娄子,此刻是它最帅的状态,特别舍不得!”
年轻的传统
发射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比赛在发射基地举行,楼道宣传栏里填满了科研人员的诗作。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诗作《筑梦中华》如是写道:“北辰七政协长庚,斗转星移耀太空;新兵上阵肩国重,锐意创新踏征程。东风入律汇愿景,方骖并路聚冕宁;启设天网裕民众,明德任责铸华梦。”字里行间,壮志激情。还有藏头的特殊蕴意:“北斗新锐,东方启明”,意思是中科院导航卫星团队虽是北斗新兵,但愿意承担创新引领之使命。
在中国航天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新兵,也是出了名的创新先锋队。院长于英杰介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31岁,大多是85后90后,“中国航天的发展,激起了年轻人的自豪感。我们也积极鼓励年轻人创新,让他们有劲可使。”
在这里,大胆使用年轻人和锐意创新一样,已成为“传统”。“很多好点子是年轻人提出的,是年轻人通过实验验证的。”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沈学民举例说,此次新年首发的双星,使用了最先进的热控技术,便是热控分系统的两位小伙子李楷、林士锋的创意。他们用计算机仿真建模,又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在模拟空间环境的真空罐里开展验证实验,效果完美。
“报国裕民,还要回馈家庭。”于英杰院长表示,创新研究院打造的是共同奋进的集体,经常组织前方与家属视频连线,假期里在院里安排照顾员工的小孩,他们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85后”的秦贵军去年当上了爸爸,平日里无暇陪伴孩子的他,特别欣慰地告诉记者,“小朋友已经能指着卡片上的火箭和卫星,告诉别人爸爸是干这个的了。”
不变的初心
王亚宾和秦贵军都是第三次参加北斗卫星的发射了。秦贵军坦言“经历越多,操心越多”。这是团队首次执行“一箭双星”任务,初始入轨的安全,轨控的策略,确保一次入轨……所有理论和复核都是可信的,姿轨控分系统的每个人还在不断讨论分析复核着细节,直到发射前一天依然如此“烧脑”。“只有进入倒计时12小时,发射前的测试正式开始了,我的心才能静下来。”
卫星真正发射升空的那一刻,他们却不在发射场,在“598大厅”的测试岗位上,计算和评估每一个参数,核对系统状态,“这是另一种亲密的陪伴吧”。秦贵军说,发射任务结束后要立刻撤收,打包行李,直奔机场,因为在上海大本营,明天又将有两颗在研卫星的实验等着他们参加。 特派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