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牵挂卫星的人
最勇敢的创新者
董纯蕾
  四川大凉山脚下,紧张忙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年元旦过后,2018年首发的北斗双星便多了一项“接待任务”: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北斗研制团队,纷纷前来合影,留念,告别。

  心情是复杂的,用导航卫星综测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王亚宾的话来说,既为从此再也摸不着见不到这两颗卫星了而依依不舍,又期待卫星能顺利升空早日有“完美”的表现。

  导航姿轨控副主任设计师秦贵军在现场的时间更久,从最初始的框架、单机验收、测试实验到装星、进场、加注、上塔架,他都在。哪怕卫星合上整流罩,上塔架了,已经看不到它完整的模样了,他每天还是忍不住透过操作口瞅几眼。他动情地说,“就好像是我养的熊孩子,平时总给我捅娄子,此刻是它最帅的状态,特别舍不得!”

  年轻的传统

  发射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创作比赛在发射基地举行,楼道宣传栏里填满了科研人员的诗作。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诗作《筑梦中华》如是写道:“北辰七政协长庚,斗转星移耀太空;新兵上阵肩国重,锐意创新踏征程。东风入律汇愿景,方骖并路聚冕宁;启设天网裕民众,明德任责铸华梦。”字里行间,壮志激情。还有藏头的特殊蕴意:“北斗新锐,东方启明”,意思是中科院导航卫星团队虽是北斗新兵,但愿意承担创新引领之使命。

  在中国航天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新兵,也是出了名的创新先锋队。院长于英杰介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31岁,大多是85后90后,“中国航天的发展,激起了年轻人的自豪感。我们也积极鼓励年轻人创新,让他们有劲可使。”

  在这里,大胆使用年轻人和锐意创新一样,已成为“传统”。“很多好点子是年轻人提出的,是年轻人通过实验验证的。”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沈学民举例说,此次新年首发的双星,使用了最先进的热控技术,便是热控分系统的两位小伙子李楷、林士锋的创意。他们用计算机仿真建模,又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在模拟空间环境的真空罐里开展验证实验,效果完美。

  “报国裕民,还要回馈家庭。”于英杰院长表示,创新研究院打造的是共同奋进的集体,经常组织前方与家属视频连线,假期里在院里安排照顾员工的小孩,他们想方设法为科研人员解除后顾之忧。“85后”的秦贵军去年当上了爸爸,平日里无暇陪伴孩子的他,特别欣慰地告诉记者,“小朋友已经能指着卡片上的火箭和卫星,告诉别人爸爸是干这个的了。”

  不变的初心

  王亚宾和秦贵军都是第三次参加北斗卫星的发射了。秦贵军坦言“经历越多,操心越多”。这是团队首次执行“一箭双星”任务,初始入轨的安全,轨控的策略,确保一次入轨……所有理论和复核都是可信的,姿轨控分系统的每个人还在不断讨论分析复核着细节,直到发射前一天依然如此“烧脑”。“只有进入倒计时12小时,发射前的测试正式开始了,我的心才能静下来。”

  卫星真正发射升空的那一刻,他们却不在发射场,在“598大厅”的测试岗位上,计算和评估每一个参数,核对系统状态,“这是另一种亲密的陪伴吧”。秦贵军说,发射任务结束后要立刻撤收,打包行李,直奔机场,因为在上海大本营,明天又将有两颗在研卫星的实验等着他们参加。   特派记者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4版:专版
一箭双星 北斗三号新年首发
最牵挂卫星的人 最勇敢的创新者
新民晚报要闻A05最牵挂卫星的人
最勇敢的创新者
2018-01-12 2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