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创业者在一份“临终产业”商业计划书中提到:“十三五”期间,上海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大,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530万人。预测还表明,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40%将是老年人。
可见,双创者从产业链完善、产品人性化服务多方面入手,将双创项目聚焦在老人临终关怀事业,这无疑是一个商机。不仅可以探索并形成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的新业态,也是缩小与成熟老龄化社会之间差距的责任所在。
为什么做?
在老龄化背景下,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商业计划书表明: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特别是失能失智或需要临终关怀的老人体量增大加速,有效帮助老年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将是上海一大命题。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特别是对于患末期病症的老人,除了提供缓解身体疼痛的舒缓治疗,让其共享多一点的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新生活,尊严而不留遗憾地离世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是新时代有这一行业专业特长的双创者的商机,也是企业经营者服务社会的情怀体现。
做什么?
“好来好去”是人生追求。当前国际社会广泛推广的以“好死”为原则的临终关怀,也成了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
开拓临终关怀产业,做的是护送人们走完“最后一公里”的事业,它所涉及的服务内容,一是为晚期重症病人和晚期器官衰竭病人提供的纾缓服务;二是为自然衰老者、有特别情怀者或喜好者,提供让老人遂愿放心式服务;三是为特殊性所需的慰问、哀伤转化性辅导提供的服务;四是其他所需要的临终关怀服务等。在选址上和服务标准上要践行“善终”理念,就近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也是大多数老人的心愿。
怎么做?
老人临终关怀事业需要一个服务体系的支撑。
首先,在政策主导下,加快临终关怀的制度创设。比如个体临终关怀权的确立;国家财政承担临终关怀的比例;社会保险补偿补充等。
其次,强化生命理念教育及临终关怀的理念。比如让医院、养老院、社会组织等明确社会责任,形成主动协议、自愿协作、志愿服务协同的社会风尚。
再次,让临终关怀成为社会事业。比如支持专业医院转型为临终关怀医院,支持创业者创办临终服务企业,在土地、税收、医保等施之优惠,特别要支持设立在家庭、医院、养老院等机构中开展临终关怀的探索,及具体认定与操作办法。
此外,重视对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让所有参与临终关怀的行业者,将“生物学病人”与“心理学病人”视为整体,为临终老人提供更有效服务,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临终关怀事业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