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楼见证“农民运动大王”最后革命足迹
潘高峰 张鼎
■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首席记者 潘高峰

  这是一幢让人心生敬仰又满怀忧伤的建筑,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原新闸路经远里1015号),90年前,这里上演过惊心动魄的一幕:叛徒告密,军警围捕,铁甲车呼啸……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早期领导人彭湃在此开展革命活动,直至牺牲。面对死亡,彭湃谈笑自若,用生命践诺:“未死的那一秒钟以前,我们努力地在这里做党的工作。”

  昨天,记者走进这片旧式里弄,因为地处动迁地块,绝大多数居民都已搬走。12号是幢砖木结构小楼,木门斑驳,爬满岁月印痕。门前矗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书“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地”,静静诉说着那段交织着忠贞与背叛,浸润着烈士信念与鲜血的故事。

  有产者变成无产者

  说彭湃的故事,先得说说他是谁。彭湃是广东海丰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他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起义,建立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首个农村苏维埃政权。毛泽东称赞彭湃是“农民运动大王”,其撰写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一书是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

  很难想象,这位革命家却来自殷实的地主家庭。曾几何时,彭湃的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但他将理想投入实践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己由有产者变成无产者——家中兄弟分家产后,彭湃把自己分得的田契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他就将田契当众烧毁,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

  1928年底,彭湃奉中央命令,来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时任中央军事部部长的杨殷调中央军委秘书、曾在彭湃属下当团长的白鑫做彭的秘书。白鑫以租客身份住在经远里1015号,这里成为中央军委、江苏省委军委的重要联络点,周恩来、杨殷、彭湃等领导人常在此开会。

  突如其来的搜捕

  谁也没料到,彭湃助手却藏着阴暗的秘密。白鑫因一个亲戚早年战败逃跑被彭湃枪毙而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当上彭的秘书后,他与国民党上海市党部负责人范争波联系,想出卖彭湃等领导人。

  1929年8月,白鑫得知中央将派彭湃前往苏联,他立即将8月24日中共一场重要会议的情况报知范争波,大搜捕接踵而至。24日下午,中央军委、江苏省委军委在白鑫家里召开联席会议,与会者除杨殷、彭湃外,还有中央军委委员颜昌颐、江苏省委军委干部邢士贞和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副总指挥张际春。下午4时许,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武装巡捕破门而入,因事发突然,与会者无法撤离,杨、彭、颜、邢、张等五人当场被捕。

  中央迅速查明叛徒白鑫,向在沪党员发出警报,并指示中央特科全力营救。但因种种原因,营救未能成功,令人扼腕。

  不要为我们哀痛

  1929年8月26日,租界将彭湃等人引渡给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开庭审讯时,由于身份已被叛徒指认,彭湃等人决定开展公开斗争。他们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痛斥反动派的罪行,铿锵有力的话语,说得敌人瞠目结舌,如坐针毡。

  8月28日,彭湃等人被押到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敌人施以酷刑,但彭湃等人坚贞不屈,他们在狱中鼓励难友,教育狱卒,宣传革命主张,每每说到激动处,还齐唱《国际歌》。时人回忆,“有些久闻彭湃大名的人,闻得彭湃在此,均争相来看;还有几个识得彭湃的人,均以旧时相识为荣”。

  生命的最后关头,彭湃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与杨殷联名给党中央写信“我们已共同决定临死时的演说词了,我们未死的那一秒钟以前,我们努力在这里做党的工作,向士兵宣传,向狱内群众宣传。同志们不要为我们哀痛,望你们大家努力。”信中还要求设法营救没有暴露身份的同志,并嘱咐自己的爱人要“为党努力”。

  30日行刑前,彭湃在牢房墙上画了一条龙,说自己快要“飞龙升天”。得知彭湃等人牺牲后,中共中央发布《告人民书》沉痛哀悼烈士,并专门设立彭杨军事政治学校,以志纪念。11月11日,中央特科“红队”成功击毙了叛徒白鑫。

  这样一处见证共产党人热血与牺牲的小楼,怎不让人心生牵挂。记者从静安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虽然在动迁地块,但作为上海40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之一,“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一部分,这座小楼未来将完整保留并予以进一步的保护和修缮,传承红色基因,见证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与信念洒落的热血。

  专家点评

  英雄无畏 血筑坦途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寄托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革命先辈斗争于此,牺牲于此,写下悲壮诗篇。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便是彭湃烈士被捕牺牲前停留的最后地方。

  作为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一生都在为党的伟大事业奔忙奋斗。面对死亡威胁,他矢志忠诚于党。正是像彭湃这样信念坚定、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才能筑起中华民族觉醒独立的胜利坦途。他们的光荣牺牲和不朽功绩,“照耀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了伟大革命的推动之力,燃烧着每一个被压迫群众的革命热情,一齐奔向革命的火原”。

  张鼎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连载
   第A20版:阅读
   第A21版:金色池塘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家装专版
   第A24版:家装专版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保护知识产权 展现中国态度
小楼见证“农民运动大王”最后革命足迹
新民晚报要闻A04小楼见证“农民运动大王”最后革命足迹 2018-01-19 2 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