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上海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强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对接,建设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共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市场统一开放,深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还有哪些瓶颈?应该如何突破?政协委员们纷纷抢话筒,提建议。
推进一体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王巨成建议,以新能源产业联盟为突破口,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王巨成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破口的选择,应该是各个地方都需要、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规模足以推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发展包含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布局,同时也涉及充电设施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充电信息共享。现在三省一市都有较好的汽车产业基础,上海在技术研发和规模化生产上又有相当大的优势,可以引导推动建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联盟,从而完成点的突破。
市政协委员杨成长认为,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必须加速建立官方的、一体化的统计体系、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经济体系,让各地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有一个对标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推动交通网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这其中,公共服务是关键,包括民生服务的互通共享,商务环境的有序竞争。尤其是后者非常重要,不能都打价格战,搞低土地价格,而是要建立长三角经济资源、定价交易一体化,使长三角地区的资金、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准确定价,高效交易,合理流配。
共同参与合力创新
科技创新无疑是新时代所有城市共同的发展动力。市政协委员李儒新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两院院士占了全国的1/5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74个。上海打造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其辐射作用应该持续引领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市政协委员何建华建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有共建共享的一体化规划。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装置有30多项,上海有7项。相比之下苏浙两省只有1项。上海地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可以和苏浙联合起来,请他们共同参与,共建共享。
对此,李儒新也有相同观点,他建议基于大科学装置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科研机构网络,设立区域性基金,用于培育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技术成果产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建若干领域内的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促进创新力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推动长三角经济产业升级,集聚发展。
市政协委员张旭则认为,除了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也可以共享,要加强上海科创投资的能力,鼓励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双向投资。市政协委员何建华建议,长三角地区应该形成相互协调的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引进的协商机制。
制定统一的水环境规划
长三角三省一市紧密相依,在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上也有很多文章可做。市政协委员李道季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长三角流域水环境的规划,推出实施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治细则,落实国务院水环境防治行动计划的方案。同时,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强农业农村城镇水污染防治,加强对域内水污染源头控制,建立长效的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