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令旨在防“注水”
对播出电视剧集数放宽限制,意味着央视在40集开年大戏《换了人间》之后,将不再要求制片方播出前须将剧目剪至40集以内。购剧是按集数来计价的,当年央视出台对集数有制约的种种规定,主要目的是防止制片方为赚钱而故意“注水”,以拖延剧情放慢节奏来增加收入。面对电视剧市场的实际情况,央视先将30集的限令放宽至40集,如今则连40集这条线也不再坚守了。
2009年,面对央视30集的限令,《誓言无声》的续集只能在播出前临时改名为《誓言永恒》,而不能取名为《誓言无声2》;《闯关东》在央视热播后,其续集《闯关东2》因有55集的量只能望而却步,改在地方卫视播出。
集数不断在增长
面对集数越多、卖钱越多的电视剧市场,央视最初对电视剧集数的限令是有一定意义的,限令产生了相当有效的“拧干”效应,因而有人认为这是整治“注水剧”的一帖良药。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道限令也让一些力作无法“达标”,如荧屏力作《闯关东》有52集、《北平无战事》有53集、《琅琊榜》有50集、《人民的名义》有52集、《人间正道是沧桑》有50集……实际上,如果央视一味坚持30集、40集的限令,最终只会让自己与一些精品力作擦肩而过。
网络兴起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剧进入网络平台播出,荧屏对电视剧集数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有数据显示,这10多年来,电视剧集数与演员片酬、制作经费同样在一路高歌猛进。上世纪,每部电视剧平均在20集以内;2004年到2008年,电视剧平均每部为30集;2009年到2012年,电视剧平均在35集以内;2013年到2015年,电视剧平均集数已突破40集;2015年到2016年,平均已达到了42集。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如果不改变原先对集数的规定,只能使自己对电视剧失去选择余地。因此,放开限制势在必行。
长短取决于内容
电视剧越拍越长的原因很多,如明星片酬高涨、制作方想摊薄成本、有助于制造大剧的影响力等。一些投资巨大的鸿篇巨制,眼下正在向每部平均80集进发。由此人们看到了74集的《那年花开月正圆》,75集的《九州·海上牧云记》,90集的《如懿传》,96集的《武媚娘传奇》,从60集拉长到92集的《大唐荣耀》,99集的新《还珠格格》、91集的《天天有喜》,长达120集的《隋唐英雄》……
电视剧艺术质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长短,有些剧虽长,却依然精彩;有些剧虽短,却仍有“注水”。在欧美、在韩日,电视剧播至数百、上千集也屡见不鲜,如韩剧《田园日记》长达1088集,日剧《冷暖人间》长达500多集。目前,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剧情拖沓、内容稀薄、注水不断、废话多多之作仍不少,电视剧要赢得观众,长短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挤干“水分”,拿出“干货”却是大家的共同要求。
限制“注水”固然没错,但也不能只以“长短论英雄”。简单地规定电视剧不能超过30集、40集,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有点简单化,不能据此判别电视剧的优劣。因此,电视台提高对电视剧质量的把关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播放前,可组织观众看片会、专家评审会等听取各方意见,为荧屏寻找高质量的电视剧以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剧的价格也不应以长短论,而要以优劣来论。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