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兴起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威路两侧自发出现了地摊式经营的商户,规模不断增大。1999年当地政府进行了规划与管理,252间仿古建筑、4个大棚、1个收藏展览大厅,潘家园声名鹊起,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也上演了一出出潘家园“淘宝”悲喜剧。
古董毕竟有限,一些仿品标着高价横空出世,“捡漏”已成为传说。潘家园市场公司管理处相关人员介绍,一段时间打假成市场工作重点,管理员在市场上检查外,消费者买到假货,鉴定有问题,管理部都可以处理退换,并严惩制假商贩。
疏解非首都功能大背景下,不少商贩关门,市场日渐萧条。潘家园市场将一些清退商户的空间腾出来积极探索新的业态模式,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会、大同文化的展演。去年年底,潘家园市场还诞生了首家自主设计、自主经营的品牌——“潘家园礼物”,大多商品都低于市场价,“好东西不贵”使得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老物件越来越少,仿冒品越来越多,可淘上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来潘家园的最大乐趣。潘家园保留了地摊区供人们继续淘宝,也保留了一些老店铺。
为防止出现不合理天价,潘家园市场创建了潘家园指数,科学分析文玩艺术品交易的大数据,从中分析得出某一时间段内一类商品的成交价格区间、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给交易双方提供参考。未来潘家园市场将进一步丰富业态,利用旧货市场丰富的行业资源、专家资源、和对文玩艺术品独有的鉴定评估能力,实现典当、中古、拍卖行业的落地,弥补市场中端拍卖空白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