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民
如果说“按需配送”是上海公共文化配送重要原则和显著特征,那么金山区则走在了更“前头”。金山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主任陶幼琴在发言中说,为了更好地把握百姓需求方向,金山区做了很多功课:比如成立文化志愿者巡查队伍,深入现场开展问卷调查,摸清群众需求;比如召开文艺骨干座谈会,了解文化工作动态;比如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收集新媒体时代年轻人的文化需求。“在调研问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朋友不仅要看戏,更关注养生和健康,同时对新媒体新设备也很想了解。青年朋友喜欢话剧,对京剧、昆曲也有兴趣,但苦于看不懂、听不懂。在房价暴涨的年代,部分人对婚姻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集需求信息后,金山区便向全市发出招募信息,同时告知需求方向。“方便各个社会主体把握方向,根据我区配送层级和要求,有针对性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按需生产
文化产品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浦东新区新场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胡晓英介绍经验说,新场镇通过自我造血为农村提供新的文化产品,如镇文化中心与民营剧团共同创作的大型原创沪剧《情与法》讴歌了干部秉公执法、不恂私情的风范,已上演达100多场;近期又联合推出了大型原创沪剧《浪子回头》,以“远离赌博改陋习”为现实题材,广受群众欢迎。
沪剧可能是上海各郊区最喜闻乐见也广为接受的文艺演出,上海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表示,她们特别“注重社会上的真人真事”。以前几年文慧沪剧团创作的远郊三部曲为例,有响应国家“十三五”计划中关于国家环境保护若干规定中对应的崇明区政府委约的作品《绿岛情歌》,就是从平实的人物点滴出发,以小见大,客观反映当代社会需求和社会正能量。相同的作品还有金山区人民政府委约的《白衣柔情》和奉贤区的《风雨同舟》,“这些作品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将各个行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沪剧这一接地气的艺术载体传达给观众。”
配送到家
有了好产品,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其送到村镇居民的家门口,又是对各级文艺工作者的一大考验。文慧沪剧院的经验是,所有的大戏,除了正规大剧场的布景外,都设计了一套适合配送的小场景,以方便送戏到社区。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他们还从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沪剧王派赏析》和《沪剧小调赏析》2个艺术导赏类节目,让观众在听戏的同时了解沪剧的所以然,讲一讲、唱一唱、教一教,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提高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无独有偶,新场镇一方面以民俗节庆为契机,将文化产品零距离送进百姓家,文化志愿者还与居民面对面、手把手地亲密接触,传播传统文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形式多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互动和引导也让文化配送更添亮色,如“朱泾市民文化大课堂”,邀请马莉莉、谷好好、张军等国家一级演员、文化名人开展艺术导赏,引导更多市民从看热闹到看门道。针对电信诈骗,配送《小杨警官说事》,让市民认清“猜猜我是谁”“领导叫去办公室” “借抚恤金丧葬费行骗”等常见的诈骗伎俩。
本报记者 孙佳音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