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出发口外,推着拉杆箱、提着包、反复确认手中车票的人们,从熟睡的上海踏上春运归途。越是靠近年关,乘火车回家的人数越是多,春运已正式进入高潮。
寒夜候车的人群中,襁褓中的孩子已经熟睡;靠墙蹲着的大叔等得无聊了,手机里的热门剧集是他的绝佳“伴侣”;三四个年轻人借着昏黄的灯光,摆好姿势,在离开上海前与火车站来上一张自拍。候车室灯火通明,旅客们在等候自己那班开往家的列车,另一头是家人的期盼。
安徽阜阳,距离上海近700公里。凌晨2时30分许,新民晚报融媒体记者搭上春运临时加开的K5542次“共青团号”列车,和700多名旅客及38名列车员一道,去寻找开往春天的故事。
>>> 2:26 夜色之中启程
“呜”……汽笛鸣响,列车员放下踏板,确认门锁……K5542次列车沿着轨道缓缓滑行出站,上海站逐渐被这绿色的车厢抛在身后。车长黄凯是80后,今年30岁,参加工作8年。之前,他跑的线路往返于上海和西藏之间,首次被抽调来执行增开列车任务的他始终面带笑容:“到阜阳目前就只有普速列车,这列绿皮车虽然要开近12个小时,依旧满满当当。”
进入下半夜,车厢内渐渐安静下来,乘客进入梦乡,列车员们的工作还在进行,他们执行倒班制度,列车24小时都需有人值守。
这班列车是“共青团号”,列车员中年轻人很多。年纪最小的朱陆坚1996年出生,今年22岁。第一次手握“万能钥匙”执行春运任务,让他有些小兴奋。另一位第一次执行春运任务的“新人”潘玲琳93年出生,是党员。在她的值班室内,小桌板上放着安全牌、警示带,一份列车时刻表上密密麻麻标记着各种符号——这是作为新手的她做下的笔记。潘玲琳说,跑了这次春运,对这份职业的归属感更强了。
>>> 6:30 值班也会想家
天蒙蒙亮,列车苏醒了。旅客泡水的泡水,洗漱的洗漱,抽空看一眼窗外,好像是确认一下到了哪里。
上海和阜阳之间暂时没有开通高铁或动车。每到春运,“绿皮车”就成了带客回家的主力。从各地调的增援火车一列又一列,列车员们在送迎之间度过春节。
前阵子刷屏网络的短片《三分钟》,可以说拍进了铁路人的心坎儿里。黄凯回忆,片子刚出来的时候,朋友就转给他,不知不觉看了好几遍。身为一个列车长,他这些年回家和爸妈一起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
对家的期盼,贯穿春运的始终。无论是车厢里拖儿带女举家出游的旅客,还是独自上路的打工族,抑或是职责所在的铁路职工,对家的向往都是一样的。黄凯说,每到除夕,假如在火车上度过,肯定会给爸妈去一通电话,聊上几句。
>>> 10:30 年味弥漫车厢
旅途过去了三分之二,黄凯和同事们也没闲着。为了让旅客开心回家,这班春运列车上,列车员们准备的“小心思”还真不少——列车员们一节节车厢送“福”字,还准备了“猜谜语”的小游戏,答对问题送小奖品。
“福”字伴随着列车员的脚步和欢声笑语在一节节车厢内传递,过节气氛愈发浓烈。旅客闫女士接过“福”帖,就拿起手机开始扫“福”玩游戏。带着孩子从乌鲁木齐转多辆车回家的她,虽然舟车劳顿,但掩饰不住喜悦之情。车厢连接处,有人蹲在过道抽烟。熬了一夜的李大伯在外打工10年,一家老小都在等他回家。
“来,拿到福字的都来合个影。”黄凯一番招呼,窄窄的过道里一下子被红彤彤的“福”占领了——每张脸都笑得灿烂。
>>> 12:30 特殊生日派对
终于到达阜阳站。还没到站时,旅客们就早早搬下行李,穿上外套,在门口排队等候,“归心似箭咯!”
送走最后一位旅客,一场特殊的生日派对在车厢内举行。主角,是2月份过生日的列车员们。当天过生日的列车员王炯,今年是头一次参与春运,他边吃蛋糕边诉说着内心的澎湃:“有些自豪又有些兴奋。”
而对车长俞文骏来说,这是在春运列车上度过的第6个生日,春节、生日都没有家人陪伴,他已经习以为常。家人的支持,是铁路人坚强的后盾。
停车1小时后,挂上新车头,方向上海,再次出发,又是10小时的长途跋涉。
>>> 00:20 迎接下批旅客
经过近22小时,我们乘坐的列车再次回到了铁路上海站,新的旅客翘首以待,准备踏上这班回家的列车。如果说高铁、动车组成了全国铁路干线的“大动脉”。那么,在这深夜执行增能、增援的悠悠绿皮车,让回归小城、乡镇这些“毛细血管”的人们,也有了回家的路。
结束了一整天的采访,挥别黄凯和他的同事们,我们下车了。走出车站,站前广场似乎比昨天更热闹。背后响起熟悉的汽笛声,这班“共青团号”上的列车员们,还有两天的路要走。
川流不息的人潮,“马不停蹄”的春运。春运临客上的22小时,是年末大迁徙中的一个截面,由我们共同演绎。
新民网
萧君玮 蔡黄浩 董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