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一,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大教授仲富兰说了一则古老的“狗尾送稻”故事。传说伏羲时代前,某年发洪水,一只黄狗被冲到天宫,见到许多地上没有的东西,于是它钻到谷堆滚了一身后回到人间,把谷种带回地上。就这样,人类进入了种植稻谷的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力低下,但狗辅助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所以,在我国一些地方留下了狗图腾的文化,狗也被赋予勤劳、忠诚等好品质。”
在生肖文化里,狗还有去除灾害的意义。据《礼论》,狗属于“至阳之畜”,可使阳气勃发,从而蓄养万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认可狗能“避灾”。千百年来,中国人把狗视为吉利的动物,如果谁家里突然来了一只狗,主人就会很高兴地收养它,视为“狗来财”。陶继明分析说,这与农耕社会人们普遍喜欢养狗有关。那时养几只忠心耿耿的狗,可以在危急时刻起到报警和防御的作用。
如今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里,养狗的功用已由“看家”变成了“宠物”。在中国汉字里,一个“伏”字,便是人对狗尊卑态度的体现,狗与人的关系始终像“伏”字一样:狗永远只忠心于它的主人,但对外人则或多或少“潜伏”着危险。因此,仲、陶两位民俗专家不约而同地提醒广大市民朋友,饲养宠物狗务必要趋利避害,特别是莫忘城市文明。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