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2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窝酒酿”难得见 农家新年灶头香
孙云 施国标
  大年初一,一早起来,给灶膛添上一把火,炒一锅“长菜”,煮几只浦东圆子,再打开稻草扎的老古董——“草窝”,从陶缸里舀一勺自制的“草窝酒酿”,烧一碗酒酿水潽蛋——在浦东新区书院镇外灶村,村民严才汀老夫妻今天的早饭格外丰盛。饭桌上这几件充满书院镇当地特色的美食,是陪伴了他们俩几十年的地道年味。

  70多岁的老严说起这些书院年俗美食,头头是道。寓意“长长久久”完整下锅炒制的“长菜”和浦东圆子当地人几乎都会做会吃,“草窝酒酿”却是正在消失的乡间美味。

  “草窝酒酿”是用稻草扎的“草窝”,在自家农舍里捂出来的自制酒酿。因为“草窝”已很少见,田野里采制用于酿发酒酿的“酒药草”更是绝迹,即使是老一辈的村民如今也很少再做了。老严却至今保存着大灶、“草窝”、陶缸这些工具,从没间断过制作,大年三十凌晨揭开盖头的这缸“草窝酒酿”已经是这个冬天酿制的第四缸了。

  为了让一家老小特别是从市区回来过年的孩子们吃上最地道的新年美味,几天前,老严就已忙活开了。先在大灶上煮8斤粒粒分明的米饭,去除近1斤的锅巴,用竹匾把饭摊开晾凉,装进已经烘暖的陶缸里,把超市买的“酒药”一层层拌进去,代替已经绝迹的“酒药草”。在米饭中间再挖一个小洞,加一点温水,盖上“草窝”盖子,用棉絮包紧。“草窝”保暖又透气,有益于真菌发酵,静候几天,白米饭就变成了新鲜的酒酿。

  老严是做酒酿的一把好手,这么多年没间断过,也从没失过手。他回忆说,年轻时,村民们都会在冬天拿出“草窝”做酒酿。正月里的早上,大家都喜欢端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汤,倚门而坐,边吃边沐浴洒进家门的温暖阳光,而孩子们能在制作时吃到一口俗称“饭糍”的锅巴也极高兴。

  本报记者 孙云 通讯员 施国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平昌春晓冬奥会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08版:漫画/新民印象
   第A09版:漫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0时32分,迎来第一个“狗宝宝”
上海也是我家 家干净心安乐
“伏”字新解:人犬相伴应趋利避害
“草窝酒酿”难得见 农家新年灶头香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3“草窝酒酿”难得见 农家新年灶头香 2018-02-16 2 2018年0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