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委员会主席,杨扬在3月3日的“委员通道”中就已表示,北京冬奥中国团争取参加所有项目。昨天,杨扬提出,希望出台一些政策,在北京冬奥会的备战方面,就场地设施、人才引进等多提供一些支持。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可能传递出正能量。”全国政协委员池建表示,像女排的拼搏精神、登山精神等对于社会影响巨大。冬奥会的申办给我们留下的财富要远远超过举办冬奥会本身,应该及早着手筹划对“冬奥遗产”的收集和留存。他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做这些事情,因为“一个赛事结束了,原来的一些组织和机构也就撤离了,遗产留存和传承这种事情,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做”。
“我们在申办冬奥会时,就提出3亿人上冰雪,筹办冬奥会其实和冬季运动的普及密不可分。”全国政协委员王艳霞说,让“冬奥遗产”长期惠及国民,能够得到长期利用,一方面人才很关键,另一方面还要打造相关的精品赛事。她建议借助2022冬奥会的举办,培养冬季运动专业人才。
“观点多,想法也多,但怎么干成?这很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沈瑾认为,平昌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或许可以给北京冬奥会做参考,“在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赛后的利用,做到赛时能比赛,赛后能利用,可以与旅游项目、会议会展、健身活动等相结合。”
特派记者 方翔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