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王小川委员带来了一份《关于创新科研激励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在王小川委员看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强国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国家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以项目方式引导支持科研,但面临着可应用科技成果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和个人参与科研项目不积极等困难。“建议以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效益为导向,创新采取事后税收优惠方式,将大企业应用类科研项目事前资金补助,转变为事后依成果转化产生效益适当减免企业和个人税收,从而激发科研热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8年工作的部署中提出:“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一提法引起很多政协委员的共鸣。
让科技成果转化备受关注的原因是: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市场对于科技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度正在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万亿大关,2017年技术合同再增17.68%,超过1.3万亿;但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依然令人担忧,一个时常被引用的数据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换率往往不到10%。
“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两条腿,两者本应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肯定科学家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家这个重要角色。”全国政协委员杨正国认为,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研发新技术,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创造新的利润点。
“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妨换种思路:什么样的成果最容易被市场接受,从而走进千家万户?”全国政协委员叶友达表示,“说白了,就是我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用户‘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问题,不要做‘不靠谱的创新’,好用的成果才容易转化。”
特派记者 方翔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