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德国籍助理教授师泽仁告诉记者,在小时候他就看了《时间简史》,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时间简史》让我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我在不莱梅大学求学期间学习过3年的物理学。我还看过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师泽仁说,“尽管在现实中,对于一个非物理学家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知识理论很难,但霍金展示的黑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索的大门。”
“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近年来对于黑洞等理论物理学的了解,很多还是通过霍金的文章及科普著作而来的。他始终致力于面对媒体和公众,将他的研究成果和猜测推论与大众分享。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和尊敬。在很多预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之前,敢于分享需要极大的勇气。霍金虽然身体残疾,但精神上却是非常强大。”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高级科普主管汤海明如是说。
当然,霍金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事实上,霍金也经常出错,他在公开场合与科学同行们打的赌甚至没有赢过。这事儿本身就很科学。更何况,还有不少“语不惊人不罢休”的“霍金名言”,其实并不是他的原意。汤海明指出,“关于一些所谓的‘预言’,不排除一些是别人的误读和误解,特别是对于他本身而言在沟通交流等方面实际上是存在障碍的。”
即使全身瘫痪,霍金仍然积极生活:他从事科研,教书,做报告,借助电脑语音合成器与世界交流。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饰演霍金的英国男星艾迪·瑞德曼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影帝。霍金还曾在美国喜剧《辛普森一家》和科幻影集《星际迷航》中客串。“霍金在欧洲影响很大,他让物理天文和大众的距离缩短。他的著作也为很多人拜读。他也让人们引起了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重视。”师泽仁说。
就在去年11月5日,霍金还来到中国参加了2017腾讯WE大会并发表了演讲,展示了他为太空探索带来的杰出贡献与最新成果。“我们拥有可以毁灭自己居住的星球的科技,却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它的能力。”在开场的独家视频中,霍金直言这一现状,他用“摩肩接踵”形容未来世界的生存状态,同时表示电力巨大的消耗将会让地球变为火球,要想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移民到太空。因此,霍金在去年推出了“突破摄星”长期研发计划,目标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今年,“突破摄星”与欧洲南方天文台携手合作,进一步探寻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宜居行星。相信“突破摄星”计划不会因为霍金的辞世而告终,人们更期待科学界尤其是科学传播界能出现更多和霍金一样的明星。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