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时回忆,第一次与霍金见面是在1981年,当时,霍金出席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一次演讲。“他在讲述自己著名的黑洞理论。可他的声音细弱,甚至比蚊子的声音还要轻,每一次他‘说话’之后,必须由他的助手大声‘翻译’一遍,有时‘翻译’不对,还要反复核对。所以,霍金的演讲耗时很长,他也极度疲劳,但他始终坚持。”吴咏时说,第一印象,这是一位十分坚强的病人,也是一位异乎寻常的科学家。
吴咏时第二次见到霍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地点是美国盐湖城天文馆。霍金同样是做一次演讲,不过这一次是科普讲座,同样不闻其声,却感受到霍金的语言魅力。霍金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吴咏时清楚记得,在演讲中,他是这样比喻自己与爱因斯坦的不同处,“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扔骰子,我认为,上帝是扔骰子的,只是扔在了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吴咏时介绍,霍金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曾以自己的“黑洞蒸发”理论与另一位物理学家打赌,引力波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索恩教授也前来助阵,支持霍金,结果,在2011年爱尔兰举行的一次物理学年会上,霍金公开表示认输,赌注是一年的棒球杂志。事后,索恩叫屈了,“我还没认输呢,你霍金怎么就‘叛变’了!”霍金认输的原因,至今谁也说不清楚。
吴咏时指出,霍金称得上是当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和英国数学家彭罗斯共同提出的“奇点定理”:根据当前的理论和观测结果,如今广袤巨大的宇宙,一定起源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之中。他还提出了“无边界宇宙模型”,指出宇宙没有开端和起点。霍金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便是“黑洞辐射”,也被称为“霍金辐射”。过去人们认为,黑洞引力极高,任何物质都不能从中逃逸。但霍金提出:黑洞的边缘,其实在一刻不停地向外产生粒子对,其中带有负能量的会被黑洞吸收,带正能量的则可能从黑洞逃逸。这个理论,直接刷新了人们对黑洞的认识。吴咏时说,按西方学界的说法,霍金是这样一位“标志”性的科学家,当他提出自己的“假说”时,大多数科学家都大吃一惊,多数并不认同,但仔细分析之后,感觉其言之有理,就像爱因斯坦一样。
“人类不要与外星文明接触”“地球即将灭亡”……近年来,霍金曾多次发表惊人之语。在吴咏时看来,霍金言论虽然看上去疯狂,实则显现了一位物理学家深邃的思考,比如,按物理学概率计算,外星文明将远高于人类文明,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与外星人接触,处于被动,势必存在危险性。
霍金贡献这么大,为啥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霍金的几个重大理论,虽然影响巨大,但都还处于“假说”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被证实。所以,一直没得过诺奖。也许,这正是后人需要接过这位大师接力棒、需要去探索的道路。 本报记者 张炯强